一直以來,我都知道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存在,也關注著他們的海洋保育行動。而2024年,這個深耕台灣東部海域的團隊,將25年來的研究成果濃縮成一本書—《黑潮尋鯨—遇見嘖風的抹香鯨》。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賞鯨指南,更是台灣海洋研究與保育的珍貴結晶。
而去年我也有參加他們【尋找.海洋綠洲】展覽,讓我更深入了解這個團隊對於大海的付出與使命,讓人看完非常敬佩與感動。
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一直是我心中最嚮往的海洋巨獸,它們是地球上潛水最深的齒鯨,擁有驚人的聲吶能力,能在黑暗的深海中精準捕捉烏賊。讀完《黑潮尋鯨》,我才發現,原來台灣東部的海域是抹香鯨長年棲息的地方,這片與黑潮共生的海域,藏著牠們世代相傳的記憶。
然而,書中的文字與數據並沒有消解我對阿抹(抹香鯨的暱稱)的渴望,反而讓我更堅定要親身出海尋找牠們的蹤跡。我想親眼見證牠們在浪濤間翻轉的身影,想聽見牠們噴氣的聲音,想感受那股源自深海的震撼。於是,我踏上了前往花蓮的旅程,準備站上船,親身體驗尋鯨的悸動。
站在甲板上,尋找海洋的脈動
在台灣東部賞鯨,花蓮港是最重要的出發點之一。這次,我選擇了當地經營多年的「多羅滿賞鯨」,這是一家致力於生態旅遊的賞鯨業者,與研究團隊密切合作,秉持「尊重、保育、教育」的理念,帶領遊客進入鯨豚的世界。
他們的船長與解說員不只是熟悉海象與航線的專家,更是熱愛這片海洋的保育者。
當船離開港口,身後的花蓮山脈逐漸遠去,海面上湛藍的黑潮在陽光下閃爍著流動的光。此刻,我知道自己正在進入一個與陸地截然不同的世界——這裡是鯨豚的國度,我們只是短暫造訪的客人。
尋鯨豚的過程充滿期待與驚喜
我們只能依靠雙眼,尋找海面上微小的異樣一道浪花、一絲波動,甚至是一陣突如其來的寧靜,都可能是鯨豚即將現身的徵兆。突然,解說員興奮地指向遠方:「那裡有魚鰭!」瞬間,所有人都湧向船頭,屏息等待。
這個等待充滿了期待,期待著會是哪位海上神秘嘉賓,幾秒後,一道弧形的黑影從水面滑過,那是一隻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牠靈巧地躍出水面,又迅速潛入海中,彷彿在與我們捉迷藏。
接著,一整群海豚出現在船側,迎著船首的波浪嬉戲跳躍,這是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牠們因為能在空中旋轉而得名。牠們的活力與好奇心,感染了船上的每一個人,笑聲與驚嘆聲交織在海風之中。
然而,心裡仍有一絲期待:阿抹,會不會出現?
等待阿抹,學習海洋
在解說員的講解下,我們學到,台灣東部是全球少數可以穩定觀察抹香鯨的地點之一,這些來自深海的巨獸會浮上海面換氣、休息,甚至有機會看到雄鯨間的競爭行為。
我們也學到,黑潮的流動孕育了這片海域的生命,從最微小的浮游生物,到洄游的旗魚、鬼頭刀,甚至是深海中的大王烏賊,都是抹香鯨賴以為生的食物鏈,海洋的連結是緊密的,當我們關心鯨豚的處境,也是在關心整個海洋生態的健康。
這次,阿抹沒有出現。
但這不代表遺憾,而是一種提醒—海洋的邂逅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
返程的時候解說員說:很高興我們在看鯨豚的時候是用眼睛認真看,有一隻飛琁海豚出現在我們船隻前跳來跳去,大家都是很認真的看著他躍出水面,沒有人因為他的躍出而鼓掌,因為他不是為我們表演,所以我們尊重他的存在,而不是把他當成娛樂的表演者,我們只是單純地欣賞這美麗的生物在自然中的自由姿態,讓這場相遇成為一次真正與大自然連結的體驗。
守護海洋,從認識開始
這趟賞鯨旅程,讓我更加確信:海洋的美麗不只是風景,而是一個個生命的故事, 每一隻鯨豚、每一道浪潮,都有自己的軌跡與意義,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更謙卑的心態,去認識、去理解、去珍惜這片藍色世界。
如果你也對海洋充滿好奇,想要親眼見證鯨豚在海上馳騁的風采,那麼我真心推薦來一趟花蓮賞鯨之旅。不只是為了觀賞,更是為了感受這片海域的靈魂。當我們更了解牠們,就會更願意守護牠們。
海洋的保護,不需要從驚天動地的行動開始,而是從每一個小小的選擇做起減少塑膠廢棄物、不隨意干擾海洋生物、選擇有責任感的生態旅遊業者等等這些微小的改變,將匯聚成保護海洋的大浪潮。
而我,會帶著這次航程的記憶,繼續尋找阿抹的身影,
也許,下次就是我們相遇的時刻。
如果你也喜歡大海和喜歡這些朋友,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守護這片蔚藍,珍惜與海洋生物和諧共處的每一刻!
海洋保育行動請點擊:藍色微光 Azure Glimmer
深入海洋擁抱請點擊:自由潛水教練 曾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