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世界」雖看起來無限寬廣,其實卻很小,
只存在於自己能夠看到的範圍、能觸碰到的範圍、能夠感覺到的範圍之內。
世界並不是最初就存在的,而是自己創造的。
而真實不僅限於自己目前所能看見的範圍。
你要努力但不要那麼在意
Charles Robert Darwin:「最終能生存下來的物種,既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用上"全身"去選擇,連同過去所學、心靈感受的綜合評估,以刻意人生的生活,希望在回顧時可以看見自己做出一系列經過審慎思考的刻意選擇。
遙想使命一詞,那年坐於教室後排,等著放暑假的學期最後一堂課,一陣微風突如地撫上,暖風間帶著青草味,伴隨逐漸嘒嘒蟬聲躁起——
『台灣熊蟬的生命周期約5年,羽化後的成蟬只能活兩週』
『雖知蟬的生命只有四十天的生命,但生命也似盛夏一般鑠石流金,再聽到蟬聲彷彿就是「讓我一次唱個夠,給你我所有」,每聽蟬聲好像驚聞天地之靈氣的回音,傾訴著人心的情結,所以它們用盡生命去謳歌直到最後一刻,難怪蟬的生命象徵與特徵,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形容得更好:「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以此讚譽它們不同於流俗、潔身自好。
「立秋」這天,北京日夜溫差立刻十度不止,清晨廿度不到,蟬聲未發前讓人自感流年。一個夏天的蟬聲寓意淒涼而急促,那規模幾十上百的蟬一起時真是聒噪難耐,讓人都想金蟬脫殼。
蟬的生命屬於炎熱的盛夏,它們對生命竭盡全力,據說蟬在地下要度過六個年頭才出土,若蟬蛹過多地吸食樹液,樹也會枯死,隨之蟬蛹便餓死,緣聚緣散生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引自 〈中華副刊〉蟬鳴C大調 劉惠芳
看完《進擊的巨人》像是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總會在夜深人靜之時思考,人的使命除了繁殖外,該如何實踐那年校科書上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呢?
2025,盡心盡力地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冒險者,身心靈的守衛者」
學習表達,回歸自身觀照自己,如果看見背後的努力,我們就會更欣賞這個價值。
那是腦子裡的幻想,幻想是精神的逃亡,卻是最真實的渴望。
其實只有一條路:
讓任何選擇都變成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