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2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The Need to Read。
小時候讀的科幻小說裡,閱讀常被某種更高效的知識獲取方式取代。神秘的「磁帶」會將知識載入大腦,如同程式載入電腦。
這類技術短期內不太可能實現。不僅因難以構建閱讀的替代品,更因即使存在替代方案,其效用仍顯不足。閱讀關於 X 的內容不僅教授 X 本身,更傳授寫作技藝。[1]
此事重要嗎?若以他法取代閱讀,人們還需擅長寫作嗎?
關鍵在於:寫作不僅是傳遞思想的工具,更是孕育思想的過程。
優秀作者並非先構思再機械記錄所思所想。他們幾乎總會在寫作過程中發掘新見解。就我所知,此類發現無可替代。與人討論創意確能深化思考,但即便經歷此過程,伏案寫作時仍會湧現新發現。存在唯有透過書寫方能進行的思考模式。
當然存在無需寫作的思考方式。若問題無需深究,可憑空解決;若思考機械部件組裝,寫作助益有限;形式化描述的問題或可心算破解。但面對複雜模糊的難題時,書寫總能提供助力。這意味著不善寫作者在此類問題解決中常居劣勢。
不善寫作者難精於思辨,不善閱讀者難工於筆墨。此處「善」字具雙重意涵:既需擅長閱讀,亦需擇優而讀。[2]
單純渴求資訊者或可另闢蹊徑,然追求創見之人別無選擇。
註釋
[1] 有聲書雖能提供優質寫作範例,但被動聆聽對寫作技藝的啟發,遠不及主動閱讀。
[2] 「擅長閱讀」非指辨識文字之機械能力,重點在於從字裡行間萃取真義,而非僅止於頁面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