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開始做短影音,會發生什麼事?
你滿懷期待地拍了第一支短影音,精心剪輯,加上字幕,上傳,等待觀看數成長。
一天過去,點擊率不到十次。
「演算法是不是沒推啊?」
「是不是內容太無聊?」
你決定再拍一支,把節奏剪得更快,加上流行的背景音樂。這次播放數稍微好一點,但還是沒有爆發。
於是你開始懷疑:「是不是短影音已經做不太起來了?」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並不孤單。我身邊的朋友也曾經這麼做,他們拍了幾支影片,發現流量平平,最後選擇停更。
這很可惜,因為短影音做不起來,不只是因為市場飽和,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持續累積內容,沒有數據支撐優化,也沒有給演算法學習的機會。
那麼,2025 年的短影音,還有機會嗎?
答案是,有。但不是用 2022 年的方式。
我不是 Joeman,也不是愛莉莎莎。只能從長期關注平台演算法的變化,品牌行銷的數據、實際操作裡,看一些趨勢。
這篇文章不會告訴你「短影音一定適合你」,而是幫助你釐清 你是否真的適合這條路。
希望對你有幫助。
圖片來源:pexel
很多人做短影音,渴望獲得關注、吸引粉絲,但當真正要發佈內容時,卻開始猶豫。
如果這些擔憂讓你遲遲不敢發影片,那麼你要知道一件事——
你的第一支影片,根本不會有太多人看到。
這不是壞事,反而是你的「練習期」。
如果你真的希望短影音帶來成長,那麼越早開始發佈,累積的速度就越快。當影片數量夠多,平台的演算法才會開始推薦你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成功的創作者都說:「先做,再優化。」
你不需要先變完美,才值得被看見。你需要先被看見,才會越來越好。
以前的社群平台演算法是:「先推給你的粉絲」。
但這套邏輯,已經過時了。
現在的用戶更多是通過平台的演算法來發現新內容。
演算法不再只是依賴用戶的點擊行為,而是強調透過分析用戶的觀看習慣來推薦新內容。
你會發現:
為什麼?
因為粉絲數不等於流量,演算法推薦才是關鍵。
與其問:「怎麼增加粉絲?」
更該問:「怎麼讓我的內容被演算法選中?」
內容不對味,粉絲再多,演算法也不會推你。
想像你站在一個超熱鬧的夜市,四周都是小吃攤。
你賣的是你最喜歡的家鄉料理,但來逛夜市的人,可能根本不認識這道菜。
如果你只是站著等客人上門,結果就是沒人光顧。
但如果你換個方式,主動請路過的人試吃,或是告訴大家這道料理的獨特之處,就有機會讓人停下來。
短影音也是一樣。
很多人做短影音,拍的都是自己想拍的東西,然後發現沒人看,就覺得自己不適合。
但問題不是「你不適合」,而是「你沒有讓觀眾停下來的理由」。
如果這些沒有做到,再好的影片也沒人看。
「短影音比較容易吧?反正就幾十秒而已。」
這句話在 2020 年可能成立,但 2025 年的短影音,競爭比你想的更激烈。
每天都有數百萬支短影音上傳,觀眾的耐心比以前更短,影片如果開場不夠吸引人,他們就直接滑走。
所以,短影音的門檻取決於你的目標。
如果只是娛樂性、隨手拍,那門檻確實低。
但如果你希望它能真正帶來影響力,那它的難度,絕對不亞於長影音,甚至更難。
有些人拍了幾支短影音,發現沒什麼人看,就停更了。
這代表什麼?
代表這件事對你來說,可能沒有足夠的價值,讓你願意堅持下去。
如果短影音只是「試試看」,那你很容易被挫折打敗。但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你會比別人更願意投入,也更願意找方法突破。
如果你正在考慮經營短影音,不妨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短影音仍然是2025 年最快建立影響力的方式之一。
但如果你的答案有遲疑,也沒關係。這不是「一定要做」的事,而是你要決定這是不是你想走的路。
如果你決定開始,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創作這件事,從來不是單向的。
你是在一個人聲鼎沸的廣場裡,努力讓人停下腳步,願意聽你說話。
社群的競爭,不是誰的技術好,也不是誰的粉絲多,而是誰最懂觀眾。
如果你想透過短影音獲得影響力,那就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觀眾想看什麼」。
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創作者的觀眾群不同。
但有一個心態一定要有——
創作者不是主角,觀眾才是。
你不是來證明自己有多厲害,而是來讓觀眾覺得「你的內容,對他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