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我一直覺得自己算是能撐的。
撐專案、撐壓力、撐 KPI、撐團隊氣氛。
一路以來,靠著會執行、肯負責,也一路撐出了不錯的履歷。但真正累,從來不是工作本身。
是當你發現—— 你再怎麼撐,也沒有再往前。
大約在三十五歲左右,我開始有一種說不出口的疲倦。
比不上年輕人的創意,拚不過前輩的經驗, 最慌的不是落後,是發現自己好像再也沒有什麼好拿來證明的了。 每天都在工作,卻越來越懷疑自己是否還有價值。
那幾年,我不停換工作。
每一次轉職都說是「突破舒適圈」,其實只是換一個地方繼續懷疑自己。
直到我開始接案,寫文章。
一開始只是幫朋友代筆企劃、寫寫文案。沒特別喜歡,也沒想靠這個出頭。
但寫著寫著,我發現一件事——
我好久沒有專心為了一件事,讀完所有資料,然後靜下來寫出自己的觀點。
過去十幾年,我都在寫給別人看的東西:提案、簡報、結案報告、記錄。
每一句話都有目標、有轉換率、有預期成效。
而寫文章,第一次是寫給自己看的。沒有 KPI,沒有老闆,也沒有觀眾。
我開始閱讀,開始整理,開始練習「自己先搞懂」這件事。
慢慢地,每完成一篇文章,我都感覺自己沒那麼浮了。
那不是成就感,而是沒有那麼焦慮了,好像什麼東西先被穩住了。
我不覺得寫作是一種才能,它更像一種回復。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長年被外界拉走、思緒總為他人準備,
其實我們早就失去了對自己語言的敏感度。
你講話有邏輯、有說服力、能 pitch、能說故事, 但你早就不記得自己真正怎麼看事情了。
寫作是我對抗這件事的方式。
不是為了發表,也不是為了專業。
而是因為當我坐下來寫,我終於不是在往外輸出,而是在往內整理。

我40歲才開始寫作,說早不早,說晚不算太晚。
但我可以誠實地說——這是我人生裡最剛好的開始。
不是因為我變得更厲害了,而是因為我終於不再那麼急著證明自己。
我開始明白,與其一直找更高的位置, 我更想為自己找到一個不再耗損的方式活著。
寫作不是我未來的職涯。
但它可能是,我和自己和解的方式。
我不確定寫作會為我帶來什麼改變,但我知道:每次寫完一篇,我的心就比較不慌。
那不是重拾熱情,也不是找到人生方向。
而是我終於有一個方法,能夠讓自己不要一直往下掉。
那就夠了。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寫作,就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跑馬拉松。
但我希望你也能找到一件事——
讓你在不確定的時候,還有地方可以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