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聯發科在2/7舉行法說會,揭示2024年全年的財務表現。本文根據法說會提供的損益數據,使用Power BI製作桑基圖與瀑布圖。這些視覺化圖形全面展示了營收分配、成本結構及淨利組成,能協助讀者辨識主要的盈利驅動因素與阻礙,本文並提出幾項淺見以協助讀者更深入理解損益內涵。
桑基圖分析
桑基圖有效地展現了營收在各成本與利潤項目中的流向,提供了聯發科損益結構的整體視角。
- 營收概況
- 營收淨額為新台幣5,305.86億元,比2023年大幅成長22.4%。這顯示聯發科有效掌握住近幾年的AI大浪潮,推出的產品(例如天磯9400)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同。
- 營收淨額扣除營業成本(50.36%)後得到營業毛利(49.64%)。
- 營業成本
- 營業成本為新台幣2,672億元,占總營收的50.36%。由於聯發科為IC設計公司,其生產主要依賴台積電等代工廠進行晶片製造,因此營業成本主要由代工費用和相關材料成本構成。
- 營業毛利
- 營業毛利為新台幣2,633.86億元,毛利率為49.64%,相較2023年的毛利率47.8%,2024年的毛利率有明顯改善。營業毛利代表扣除營業成本後的剩餘收入,可用於支付營業費用並產生營業淨利。
- 營業費用
- 營業費用為新台幣1,609.74億元,占營收的30.34%。
- 研發費用:是營業費用的主要部分,達新台幣1,319.93億元,顯示聯發科作為一家IC設計公司,對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由於IC設計行業以高技術門檻為特點,研發投入直接關係到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聯發科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確保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領先地位。
- 銷管費用:為新台幣289.81億元,主要用於市場推廣、管理及其他支持性活動,確保業務運營的順暢。
- 營業淨利
- 營業淨利為新台幣1,024.12億元,占營收的19.3%。這是扣除營業費用後的收入,代表公司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
- 稅前淨利
- 稅前淨利為新台幣1,195.19億元,占營收的22.5%。聯發科2024年非營業損益為正值(新台幣171.07億元),成為稅前淨利的加項,顯示公司在非核心業務中的良好表現,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盈利能力。
- 本期淨利
- 扣除所得稅費用(新台幣123.78億元)後,本期淨利為新台幣1,071.41億元,占營收的20.2%。
- 其中,多數(新台幣1,063.8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少部分(新台幣7.54億元)歸屬於非控制性權益。
- 關鍵見解
- 成本管理:營業成本占總營收的50.36%,成本管理重點在於:
- 與代工廠的協作與議價能力:確保穩定的代工價格並優化生產排程。
- 材料採購效率:採用長期合作策略以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
- 設計優化:通過提高晶片設計效率,減少生產中的無效成本,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製造成本。
- 營業費用中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非常高,需要持續優化以平衡創新投入與盈利能力。
- 聯發科2024年的非營業損益為正值(新台幣171.07億元),成為稅前淨利的加項,顯示非核心業務的良好表現。儘管如此,仍需關注其波動性,以確保穩定的財務成果。
- 所得稅費用僅佔營收的2.3%(參考:台積電為8.1%),對最終淨利僅有微幅影響,顯示公司在稅務優化策略上有不錯的成效。
瀑布圖分析
瀑布圖補充了桑基圖的資訊,突顯了各財務組成對淨利的逐步影響,提供了更細緻的成本與收益動態。
- 起點:營收淨額
- 瀑布圖以新台幣5,305.86億元的營收淨額為起點,逐步分解損益項目。
- 成本扣除
- 營業成本:最大扣減項目,達新台幣2,672億元,與桑基圖中的營業成本百分比相符。
- 營業費用:包含新台幣1,609.74億元,其中的研發費用(新台幣1,319.93億元)為聯發科在技術創新上的重要投入,銷售與行政費用則用於支持市場推廣與管理運營。
- 非營業項目
- 非營業損益增加新台幣171.07億元,略微抵消了之前的扣減。
- 所得稅
- 所得稅費用扣減新台幣123.78億元,與桑基圖所示比例密切吻合。
- 最終淨利
- 各項組成的累計影響,最終產生新台幣1,071.41億元的淨利,並清晰展現各因素的貢獻。
結論
桑基圖與瀑布圖共同提供了聯發科2024年損益表現的全面理解,從圖中可看到公司展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本文也對營業成本、營業費用與營業外損益提出一些淺見,盼望對讀者理解聯發科的損益內涵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