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巴別塔"這個古老的故事嗎?
《創世記》第11章詳細描述了巴別塔的故事。歷史是這麼記載的:
那時,天下人都用同一種語言,講同一種話。
人們向東遷移時,在示拿地區找到一處平原,定居下來。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呀,我們燒些磚吧。」他們用磚作石塊,用柏油作水泥來造塔,
說:「來吧,讓我們造一座城和一座高聳入雲的塔,這樣我們可以揚名天下,不致分散在地上。」
耶和華從天上下來,要察看人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啊,他們同屬一個民族,都用同一種語言,現在就做這樣的事,如果繼續下去,他們會為所欲為。讓我們下去變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言語不通。」
於是,耶和華把他們從那裡分散到世界各地,他們便不再建造那城了。
創世時人類曾一度興盛,為了建造通天的巴別塔挑戰上帝,結果上帝討論後決定摧毀巴別塔,讓人類分散各地,語言混亂,彼此無法溝通,最終工程停擺,人類四散各地,形成不同的民族與文化。因為這個塔的崩塌,我們今天才必須拼了命的學英文,看日本謎片也只聽得懂那三句,追韓劇更是要靠翻譯才行。若你認為巴別塔跟今天的我們無關,那麼COVID-19給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可真是一次現世打擊。就像巴別塔那場人類傲慢的夢魘,疫情也讓全球化這個曾經的「必然的美夢」瞬間變成了碎片。我們來聊聊那些當人類自視甚高睥睨一切時,神之手總會一彈,兩個事件間有趣的相似點。
全球分裂與區域化發展
想當年,巴別塔一倒,大家的語言分散式的發展無法直接溝通造成隔閡,世界瞬間分裂成了「不同人」的聚集地。這裡用象形文字講中文,那邊刻楔形文字或講阿拉伯語,幾乎就是語言大亂鬥的開始。今天的世界呢?COVID使原本順暢的各國供應鏈亂成一團,大家突然意識到,原來太依賴外國資源真的會是一場災難。於是,不少國家開始說:「嘿,還是回歸本土吧,好像合作沒有比較好!」於是,我們看到了「區域化合作」和「本土供應鏈」的大量崛起,全球化突然跛腳。這跟巴別塔的崩塌有得一拼,分裂的不再是語言文字,變成了經濟體系。
溝通障礙與貿易壁壘
巴別塔惹怒了上帝,人類的語言被搞得亂七八糟,大家根本無法溝通合作,這場大事就這麼結束了。今天的世界,溝通還是個大問題,只不過這次是「貿易壁壘」來當主角。隨著疫情的爆發,各國的貿易政策與關稅懲罰越來越各自為政,什麼加關稅25%、出口限制、科技封鎖,晶片禁止出口,應有盡有。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和俄烏戰爭,國際合作的障礙比巴別塔的語言障礙還要來得更高更現實。疫情期間那一堆被卡住的口罩和疫苗,還有塞得亂七八糟"大排長榮"的運河。說好的「全球合作」,變成了「隔壁鄰居都救不了你」的場景。
自我利益優先 VS 全球協作
如果巴別塔倒了,人類就開始自顧自發展,遠離了過去那種“大同世界”的夢想。同樣的,COVID後的世界也好不到哪去。全球化的夢似乎破碎了,各國更強調本土化,美國選出了狂人川普,大力推動「去風險化」策略,退出各種氣候協定,減少對中國甚至中美洲的依賴,要求企業在美國生產,連親密的鄰居加拿大都能翻臉加徵關稅。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模式,看起來有點像巴別塔後大家開始為自己的小部落爭取資源延續文化,少點合作,重點是希望自己撐久些,我撐的比你久我就是贏家。
同與不同的地方:上帝到底有沒有出手?
巴別塔的倒塌與分裂是因為惹了神不高興,這回COVID-19雖然有可能是我們自己「不小心」搞砸,但也有可能是上帝在適當的時候出的手。疫情、供應鏈崩潰、政治鬥爭,種種因素累積起來,"全球化"與"世界是平的"夢也因此加速崩塌。 也許有人期待疫情過後全球會更團結,看看那個瘋狂的川普,只能說:「真是太天真了!」
全球化沒死,只是轉型
大家常說全球化完蛋了,但實際上,我們的世界並沒有完全崩潰。只不過,全球化從單一化變成了多極化,從一個單純的供應鏈變成了「區域鏈」,各國依賴的伙伴變多了,合作的模式也不再是單一貿易,還有數位經濟和科技合作。這就像是巴別塔倒塌後,雖然語言混亂,但人類依舊在各處努力重建國家,重建壯大自己的文明。
巴別塔和COVID其實很像,不過是人類再一次「挑戰升級」的災難。我們以為能做一件事讓人類更團結更上層樓,結果只會引來上帝的注意,撥慢了我們進化的速度,把人類搞得一團糟。疫情讓全球化的夢破碎,世界像巴別塔一樣陷入了分裂與重建。 但別擔心,這次人類用很快的速度產生了新的挑戰目標: 我們用更多智慧建立了AI人工智慧。這回上帝可能不管,也可能更憤怒,因為我們可能用AI創造了另一個上帝或金牛犢來崇拜。 期待我們努力重建這一個AI的高塔能比巴別塔更堅固,別每一次造塔都把自己搞的更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