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台科大建築系教授-施植明教授的講座,分享一些心得:
近代統治階層發現藝術也是重要知識傳承媒介,開始注重所謂專門展覽的「美術館」的建造設計。而不是用國家現有皇宮辦公室使用。
代表作在1814年倫敦南部達利奇美術館(Dulwich Picture Gallery)。達利奇美術館也是英國「首個」對一般公眾開放的美術館,美術館建築由新古典主義建築家約翰·索恩設計,該館的連續展覽室設計和使用自然光的思想等建築設計理念對之後的美術館建築都產生很大影響,大量使用「高側光」和「頂光」來使館內光線均勻,畫作得以真實呈現,展室也以年代來劃分,方便參觀。
而美國在南北戰爭後開始有博物館設置潮,早期的博物館以「大都會美術館」為代表,花了50年慢慢籌備,ㄧ邊展覽ㄧ邊建造。
後來有建築師提出 美術館可能會因為館藏增加而擴增,應該用環繞設計。這個理念在東京的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實現,該館的「方形螺旋」設計讓展覽空間從外部看,該建築就像一個不透明的容器,以“樁”的形式支撐著地面,只有兩個開口將內部與周圍環境連接起來,並通過雕塑樓梯連接起來。外觀設計的像是盒子,室內完全用人造光,窗戶區是給人休憩的空間。
聴完演講覺得開了眼界,以前去美術館都是走馬看花,偶爾讚嘆展館的宏偉,但從没注意其實建築本身就是個了不起的藝術設計,連光線都要精心安排,利用「二次光線」反射可以帶給藝術品比較好的光源,才能使藝術品呈現最好的狀態。所以這也變成現代美術館的設計顯學,加上配合現在環保節能的潮流,建築大師無不大顯身手,不斷創新,展現人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