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羅倫斯的印象,首先來自曾於歐洲出差的父母,在他們眼中,這是座充滿皮件和飾品的大城;爾後便是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佛羅倫斯的面貌遠不如杭州或西子湖來得清晰。在大學時期的藝術史課堂,終於對此古城逐漸有了粗淺的概念——文藝復興的起源、梅迪奇家族的立根之地、但丁的故鄉、收藏米開朗基羅和波提切利等名作之處。

美術學院藝廊的展廳一景,〈大衛〉與其餘五件未完成的雕像,皆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攝影:王幸慈)

米開朗基羅在梅迪奇禮拜堂新祭衣間的雕像,右為〈日〉,左為〈夜〉。(攝影:王幸慈)

在〈日〉、〈夜〉對面的雕像,右為〈晨〉,左為〈昏〉。(攝影:王幸慈)
在佛羅倫斯接受藝術訓練的米開朗基羅,教宗和梅迪奇家族的委託案幾乎佔滿了其創作生涯。教宗的召喚和佛羅倫斯的政局動盪,使得米開朗基羅有生之年往返這兩地,不間歇地進行濕壁畫、建築設計和雕像的創作。除了早年的〈大衛〉,他後來亦擔任梅迪奇禮拜堂新祭衣間的建築與雕像設計。在此家族陵墓中,米開朗基羅規畫了四座雕塑,分別為〈日〉、〈夜〉、〈晨〉、〈昏〉,雕像的肌理與神情的細節,展現藝術家對自然與時間的詮釋。然而,米開朗基羅在親自安置所有雕像之前,便因政局動盪,二度前往羅馬,至此不再返回。此外,與〈大衛〉矗立在同一展廳的,尚有五件他未完成的作品。這些半成品,加上梅迪奇多次請藝術家回佛羅倫斯未果的書信,顯示這段長久的委託關係以缺憾作結,徒留後人無限的遐想。
*原文〈城市文學直達—一段與米開朗基羅未果的關係〉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第462期,2023年4⽉號,⾴88。)*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