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善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部份的人都是因為遇到困境,見苦知福,有了自覺之後才知道行善積德、廣結善緣的重要性。然而,也有一些人,與生俱來悲天憫人的胸懷,不管自己當下的情況是好是壞,只要有人需要,他們皆能付出無所求。


有一對夫妻,生了八個孩子,不富裕的務農人家,上有二老、下有八小,加上夫妻兩人,十二口之家,要溫飽一餐都不是容易的事。不過,這對夫妻的愛心不分軒輊,早年人家普遍貧困,乞丐經常上門要食物,太太總是背著大伯、公婆裝了一大碗公的白米給乞丐帶回去。如果是先生遇上,直接吆喝乞丐上桌一起吃,有剩餘就給他打包,有人問男主人跟乞丐一起吃飯不嫌髒嗎?男主人說,他們也是人。


這對夫妻要養八個孩子,壓力很大責任很重,但是他們沒有分別心,總是以善和愛來付出,每一次的收成都是異常幸運,讓一家十二口得以溫飽。人生無常,這對夫妻的二兒子在二十三歲那年,突發心肌梗塞驟世,短短幾分鐘就離苦得樂了。男主人說,是命運也是因緣,老二很聰明,引進當時最先進的鐵製品,年紀輕輕就買地蓋廠房,成立鎮上唯一一家鐵工廠,同時把手足訓練完畢之後人就走了,彷彿帶著這一份使命來興家旺財。男主人又說,幾個孩子都靠老二當初成立的鐵工廠一個一個成家立業,不用到外面替人做事,很感謝二兒子的成就。


因緣如此,凡夫俗子看不清看不透悟不明,就會陷入無止盡的悲慟和哀傷中,人世間統統是「一合相」,父母手足夫妻,看似恩恩愛愛一家人,其實都是各自帶著恩怨情仇組成一家人,看透世間因緣就懂得適可而止,用清淨心端視無常的詭譎。


上述這對夫妻的家庭很圓滿,孩子不分家,一起為工廠努力,晚上一起吃飯,天天都像圍爐。這對夫妻七八十歲了,三不五時就到醫院當志工,淨化環境,助念,將時間花在修善修福上。這對夫妻的言教與身教,兒子媳婦孫子都依循著,在工作求學之餘跟上他們從善如流的步伐。總是,福是做來的,一點一滴都功不唐捐。


#修十善業

#行善積德

#付出無所求

avatar-img
53會員
1.2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柳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淨空老法師曾說,與孩子的因緣有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每個人與子女的緣份不脫以上四類。讓我們操煩、讓我們憂慮、讓我們食不下嚥、夜不成眠的孩子比比皆是,與其說討債,不如說是來尋求一份和解與重修的機會。 電視媒體不時披露哪家的媽媽或爸爸死於孩子之手,原因很多,有的是孩子生病,精神渙散,不知道
凡夫俗子沒有預知的能力,今天過了,明天會不會來,不知道。過去與未來無法掌握,唯有當下的一念心可由自己掌握,想到就去做,有做就不會遺憾。 玉桂早年辛苦扛起一家六口的生計,先生工作不穩定,賺自己的零花夠而已。玉桂辛苦養家卻從來沒有抱怨,加上心地善良不計較,善知識來接引她聞法入心,玉桂四十歲左右開始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多心疼爸爸或媽媽,因為一雙手要養很多張嘴,要任勞任怨、做馬做牛,甚至完整犧牲才能達到。亞男的母親三十四歲就守寡,一個人千辛萬苦把亞男拉拔長大,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亞男記在心裡清清楚楚。這對母子彼此依賴甚深,亞男對母親的依賴是情感上的,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讓媽媽安心開心,而母親的依賴
瑞霞的小兒子在軍中當兵演練出意外,當裝甲車駛至橋中段,因鍊條斷裂而衝落橋下,瑞霞的兒子當場離苦得樂。瑞霞說,兒子原本不是要搭那輛裝甲車,臨時與同袍交換才發生意外。瑞霞的先生說,不能恨別人,要恨自己,一定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有欠缺、有虧欠,才會發生這樣的遺憾。 自從小兒子離開後,瑞霞開始親近佛法
有一個老阿嬤,煮飯煮了六十多年,從年輕煮到老,一點都不厭倦。她說,能煮是福氣,尤其能煮給別人吃,看別人吃得津津有味,她就覺得很值得很歡喜。 阿嬤已經七十六歲了,平時除了滿足家人的味蕾和做社區志工,她更用心照顧獨居老人、生病的人,以及行動不便的人。阿嬤每天都會幫兒子、媳婦、孫子準備便當,打完家人
阿錦嫂每天下午騎著改裝的三輪發財車到鄉間賣豆花和素麵線,十五年如一日。阿錦嫂是一名歡喜念佛的佛教徒,出門做生意的時候嘴巴也沒閒著,總是一路念佛,一路歡天喜地。 有一天,阿錦嫂如常出門做生意,騎到田庄的一處十字路口,遠遠看到一輛播稻的鐵牛朝她駛來。當阿錦嫂越駛近路口,越發覺不對勁,因為對方眼睛發
淨空老法師曾說,與孩子的因緣有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每個人與子女的緣份不脫以上四類。讓我們操煩、讓我們憂慮、讓我們食不下嚥、夜不成眠的孩子比比皆是,與其說討債,不如說是來尋求一份和解與重修的機會。 電視媒體不時披露哪家的媽媽或爸爸死於孩子之手,原因很多,有的是孩子生病,精神渙散,不知道
凡夫俗子沒有預知的能力,今天過了,明天會不會來,不知道。過去與未來無法掌握,唯有當下的一念心可由自己掌握,想到就去做,有做就不會遺憾。 玉桂早年辛苦扛起一家六口的生計,先生工作不穩定,賺自己的零花夠而已。玉桂辛苦養家卻從來沒有抱怨,加上心地善良不計較,善知識來接引她聞法入心,玉桂四十歲左右開始
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多心疼爸爸或媽媽,因為一雙手要養很多張嘴,要任勞任怨、做馬做牛,甚至完整犧牲才能達到。亞男的母親三十四歲就守寡,一個人千辛萬苦把亞男拉拔長大,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亞男記在心裡清清楚楚。這對母子彼此依賴甚深,亞男對母親的依賴是情感上的,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讓媽媽安心開心,而母親的依賴
瑞霞的小兒子在軍中當兵演練出意外,當裝甲車駛至橋中段,因鍊條斷裂而衝落橋下,瑞霞的兒子當場離苦得樂。瑞霞說,兒子原本不是要搭那輛裝甲車,臨時與同袍交換才發生意外。瑞霞的先生說,不能恨別人,要恨自己,一定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有欠缺、有虧欠,才會發生這樣的遺憾。 自從小兒子離開後,瑞霞開始親近佛法
有一個老阿嬤,煮飯煮了六十多年,從年輕煮到老,一點都不厭倦。她說,能煮是福氣,尤其能煮給別人吃,看別人吃得津津有味,她就覺得很值得很歡喜。 阿嬤已經七十六歲了,平時除了滿足家人的味蕾和做社區志工,她更用心照顧獨居老人、生病的人,以及行動不便的人。阿嬤每天都會幫兒子、媳婦、孫子準備便當,打完家人
阿錦嫂每天下午騎著改裝的三輪發財車到鄉間賣豆花和素麵線,十五年如一日。阿錦嫂是一名歡喜念佛的佛教徒,出門做生意的時候嘴巴也沒閒著,總是一路念佛,一路歡天喜地。 有一天,阿錦嫂如常出門做生意,騎到田庄的一處十字路口,遠遠看到一輛播稻的鐵牛朝她駛來。當阿錦嫂越駛近路口,越發覺不對勁,因為對方眼睛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一個人經歷過失業的無助,才會懂得珍惜工作機會。一個人經歷過破產的絕望,才會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物資。一個人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才會懂得以同理心關懷同病相憐的人。同理心就是過來人的心情體會化為實際的付出。 有一個婦人,跟先生育有六個孩子,兩夫妻為了養孩子,凌晨兩點就到早市批發蔬果,批發結束,太太
Thumbnail
女人說,「我太幸福了,娘家人、婆家人,人人都成就我,就好像天天提錢出來花,如果沒有趕緊賺錢存回去,我怕有一天存款不足或是用光,日子要怎麼繼續下去。」 女人前世廣結善緣,投生在佛化家庭,又嫁入秉性正直善良之家,每一個人的存在彷彿都是為了成就她。 小時候,女人就跟著媽媽出門做志工,善的種籽已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對於有問題的家人,想付出所愛與關懷可,但務必「理性」且「克制」,怎麼想都接納、原諒不了的話,直接放手,明理的人會支持你,鄉愿的人閃邊去。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最近看到ㄧ個影片,是一個很疼兒媳婦的婆婆和他兒子三人的日常。 影片是在說,因為兒媳婦失業,丈夫叫她去找工作,她卻覺得壞工作她看不上,好工作也不一定會要她,這讓她的婆婆及丈夫很不開心,但是還是什麼也沒說就去上班了,等到婆婆下班,抓兒媳婦與她一起做飯,兒媳婦當然說她不會,不過還是一起進了廚房,真正開始
Thumbnail
現代人「為己」的心態嚴重,都是小家庭各自「獨善其身」,就算有能力有財力也不願意「兼善天下」造福眾人,只想守著自己的家業就好。 不要說為眾人,一個人的私心若發作,其實是連父母、手足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有些人,事業鴻圖大展賺很多錢,偏偏自己的兄弟姊妹每一個都像扶不起的阿斗,三天兩頭就跑來借錢,為了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一個人經歷過失業的無助,才會懂得珍惜工作機會。一個人經歷過破產的絕望,才會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物資。一個人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才會懂得以同理心關懷同病相憐的人。同理心就是過來人的心情體會化為實際的付出。 有一個婦人,跟先生育有六個孩子,兩夫妻為了養孩子,凌晨兩點就到早市批發蔬果,批發結束,太太
Thumbnail
女人說,「我太幸福了,娘家人、婆家人,人人都成就我,就好像天天提錢出來花,如果沒有趕緊賺錢存回去,我怕有一天存款不足或是用光,日子要怎麼繼續下去。」 女人前世廣結善緣,投生在佛化家庭,又嫁入秉性正直善良之家,每一個人的存在彷彿都是為了成就她。 小時候,女人就跟著媽媽出門做志工,善的種籽已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對於有問題的家人,想付出所愛與關懷可,但務必「理性」且「克制」,怎麼想都接納、原諒不了的話,直接放手,明理的人會支持你,鄉愿的人閃邊去。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最近看到ㄧ個影片,是一個很疼兒媳婦的婆婆和他兒子三人的日常。 影片是在說,因為兒媳婦失業,丈夫叫她去找工作,她卻覺得壞工作她看不上,好工作也不一定會要她,這讓她的婆婆及丈夫很不開心,但是還是什麼也沒說就去上班了,等到婆婆下班,抓兒媳婦與她一起做飯,兒媳婦當然說她不會,不過還是一起進了廚房,真正開始
Thumbnail
現代人「為己」的心態嚴重,都是小家庭各自「獨善其身」,就算有能力有財力也不願意「兼善天下」造福眾人,只想守著自己的家業就好。 不要說為眾人,一個人的私心若發作,其實是連父母、手足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有些人,事業鴻圖大展賺很多錢,偏偏自己的兄弟姊妹每一個都像扶不起的阿斗,三天兩頭就跑來借錢,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