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擔》是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的重要祭典。鎮安宮的祭典分為春、冬2祭,春祭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遶境與吃飯擔。
吃飯擔的由來
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的壯丁,會協同收割稻子,排定收割日期後,整批人便一畝田一畝田的割稻;不想與人合作的,也可以雇傭專門割稻的人。農婦會使用扁擔挑著菜籃、米籃、竹簍,並裝滿各式各樣的食物、湯品、水果,將其挑到較寬闊的空地,或是收割後的稻田裡給大家享用,以補充體力或有感謝之意,遂有了《挑飯擔》的稱呼。
而信眾也有挑著裝滿食物的飯擔答謝神恩,犒謝相關執事人員的習俗,稱為《吃飯擔》,延續至今吸引許多人參與,使得馬鳴山《吃飯擔》逐漸演變成元宵節當天廟會活動的重頭戲,並與平溪天燈、鹽水蜂炮齊名。
於民國103年(公元2014年)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cultural/3_0011.aspx?i=82
鎮安宮一位委員告訴我:「我們馬鳴山鎮安宮是台灣王爺信仰的重心所在,奉祀的是12位兄弟,五年的意思,就是五年一科,會作醮。目前分靈廟宇已有360個以上,這些香庄會輪流前來,舉行請王、送王的宗教儀式,所以才叫做五年千歲。祭典會長達數月,參拜隊伍絡繹不絕、廟埕炮仔聲也不停歇,蔚為盛典。」
據台灣宗教科儀記載;五年千歲廟的《吃飯擔》與《五年一大科》,皆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其中五年大科更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是很寶貴的宗教軌跡。
參與了祭祀慶典之後,旁邊還有一座『五年千歲公園』,是鎮安宮的一個重大建設。民國100年農曆5月1日正式開放,佔地2公頃,整座公園皆由人造石林修砌完成;在人造石林與景觀布置裡,全程走完約需90分鐘,共有73個景點。
整座公園的建設有走路健身、欣賞人造石林與全園造景之美、讓人沉浸於開闊的視野、挑戰體力與膽量幾大主軸。
雖說整座公園像迷宮,但是一路都有指標,根本不用擔心會走不出來。沿路可以看到神像、十二生肖、涼亭、寶塔、恐龍等置於園區,讓人邊走邊欣賞,卻也能消除些倦意吧!
龍船是除了彩虹橋以外,最吸睛的景象。公園內所有的建築,都附以鮮豔色彩。
繞著公園指標前行,其實也可以說是站在不同角度欣賞彩虹橋與龍船。
馬鳴山五年千歲今年元宵節春祭『吃飯擔』,即將於國曆2月12日星期三開鑼,對於台灣宮廟、傳統文化或道教民俗有興趣的,不妨趁著元宵佳節前往朝聖。
文by香蕉&蒔緣邊遊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