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11日的匹茲堡號
匹茲堡號重巡洋艦(USS Pittsburgh,CA-72),原名奧爾巴尼號重巡洋艦(CA-72),是美國海軍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也是第三艘以此名字命名的艦船。該船於1943年2月3日在馬薩諸塞州昆西的伯利恆造船公司的福爾河造船廠安放龍骨,於1944年2月22日下水,並於1944年10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為金里奇上校的指揮艦。
排水量:13,818噸
長:205.26公尺
寬:21.59公尺
吃水:6.25公尺
航速:33節(61公里/小時;38英哩/小時)
人員:1,142名軍官和士兵
武器:9 × 8 吋(203公釐)/55 口徑火砲、12 × 5 吋(127公釐)/38 口徑火砲、48 × 博福斯 40毫米火砲、22 × 厄利孔 20毫米機關炮
飛機:4
匹茲堡號沿著東海岸和加勒比海航行,然後於1945年1月13日從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出發,前往太平洋戰區執行任務。在訪問巴拿馬並在夏威夷群島周圍進行最後的砲術演習後,她於2月13日被分配到位於烏利西環礁的第58快速航空母艦特遣艦隊(TF-58),該艦隊以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為中心組建。
該部隊於2月10日啟航進攻硫磺島,並於2月16日和17日對東京附近的機場進行航母空襲,從而將日軍的空中反應限制在2月19日的初次登陸階段。2月25日對東京和3月1日對琉球群島的進一步攻擊是對上述行動的補充。 特遣艦隊於3月4日從烏利西環礁起航,於3月18日至19日砲擊九州的機場和其他軍事設施。第二天,一架日本飛機用兩枚250公斤炸彈擊中了美國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導致其飛行甲板上裝有燃料和武器的飛機起火,航空母艦失去所有動力。匹茲堡號趕到並從水中救起34名船員,並與輕型巡洋艦聖達菲號、莫比爾號和比洛克西號一起設法將拖纜拉上航母,進行開始拖曳航空母艦的任務。巡洋艦持續協助脫困,直到3月20日中午,富蘭克林號才得以擺脫拖帶,並依靠自身動力繼續前進。在此期間,金里奇上校在艦橋上停留了48小時。
碧藍航線 匹茲堡 同人創作
3月23日至4月27日期間,匹茲堡號護衛著航空母艦,為沖繩島的入侵做好了初步準備,並提供了掩護和支援。敵方機場已經被截斷,部隊得到航母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匹茲堡號協助擊退敵人的空襲,並派出偵察機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在烏利西環礁補給後,艦隊於5月8日啟航,攻擊琉球群島和日本南部。
颱風過後的匹茲堡號,船頭部分失蹤。
6月4日,匹茲堡號受到颱風的影響,巨浪高達100英尺(30公尺),她的右舷偵察機被彈射器彈起,被風吹到甲板上,不久後,第二層甲板也彎曲了。她的船頭被向上推,然後被剪斷,但沒有人員傷亡。匹茲堡號在港區與風暴搏鬥,並設法避免被漂流的船頭結構擊中,在前艙壁被支撐住的同時,借助發動機的動力,使她四分之一船身面向海面。經過七個小時與風雨奮戰,颱風離開後,匹茲堡號以 6 節(11公里/小時)的速度駛向關島,於6月10日抵達。她的船頭綽號為「麥基斯波特」(匹茲堡郊區),後來被拖船打撈並帶至關島。由於位於麻薩諸塞州昆西市福爾河造船廠的伯利恆造船公司的鋼板焊接不良,104英尺長的船頭部分斷裂,颱風造成的破壞也為她贏得了「世界上最長的船」的綽號,因為船頭和船尾相距數千英里。 6月24日,匹茲堡號以安裝暫時船頭離開關島,前往普吉特灣海軍船廠,並於7月16日抵達。戰爭結束後,該艦仍在維修中,於1946年3月12日轉為預備役,並於1947年3月7日退役。
1952年5 月8日,匹茲堡號停泊在克里特島蘇達灣。
由於韓戰要求美國海軍實力大規模恢復,匹茲堡號於1951年9月25日重新服役,由普雷斯頓 V. 默瑟上校指揮。她於10月20日啟航前往巴拿馬運河,離開古巴關塔那摩灣,並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準備於1952年2月11日隨第六艦隊出航執行任務。 在她第二次地中海服役期間,她於12月1日啟航,懸掛東大西洋和地中海海軍總司令傑羅德·賴特中將的旗幟,於1953年1月對印度洋進行了一次友好巡航。1954 年夏天,她在東海岸和加勒比地區開展了進一步的行動。1954年7月29日,匹茲堡號在聖勞倫斯河航行時與另一艘船相撞,船體的損壞處在水線以上,隨後破損被修復。
碧藍航線 匹茲堡
1954年10月21日,她透過巴拿馬運河加入太平洋艦隊,以長灘為母港。她啟航前往遠東,於11月13日停靠珍珠港,並於11月26日抵達橫須賀。她加入第七艦隊,協助掩護中國國民黨對大陳島的防禦以及平民和非必要軍事人員的撤離。該船於1955年2月16日離開日本,恢復向西海岸航行,然後於10月28日向普吉特海灣海軍造船廠報告退役。
匹茲堡號於1956年4月28日轉入預備役,並於1956年8月28日在布雷默頓退役。匹茲堡號的錨陳列在匹茲堡阿勒格尼中心兒童博物館前,艦鐘則陳列在匹茲堡士兵和水手紀念館和博物館前。
碧藍航線 匹茲堡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