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電影名稱:完美伴侶(Companion)
發行國籍: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電影導演:德魯·漢考克(Drew Hancock)
電影編劇:德魯·漢考克(Drew Hancock)
主要演員:蘇菲·蔡徹(Sophie Thatcher)/傑克·亨利·奎德(Jack Henry Quaid)
上映日期:2025年01月29日(台灣)
情節概要:描述艾莉絲跟隨男友喬許一同前去湖畔小屋和其朋友聚餐,卻發生殺人事件。誰知殺人事件竟然意外揭露艾莉絲是伴侶機械人的真實身分,以及男友喬許內心不為人知的醜陋祕密。然而,每個人都心懷鬼胎,這場聚會最終演變成一場場令人始料未及的殺戮戲碼。
二、主題分析
電影命名以「伴侶」為主題,不只在「愛情」的話題中展開敘事,更加入了「人工智慧機械人」的元素,讓「伴侶」的中心思想深化為愛情本質的真實存在為何的討論。從電影中明顯可見「慾望」可以被客製化的安排,是一種可以選擇和控制的對象,所謂的「伴侶機械人」就是因應如此需求的存在。是否,人們對於愛情的渴望和需要,僅是透過肉體接觸和意識操控就可以完美滿足?是否對於伴侶的靈魂個性和溝通協調產生一種不信任或漠視的現象?這是電影主題帶入情節設定的元素中值得玩味的地方。
筆者認為導演意圖透過「人類」與「機械」的對比,促使觀看者思考真正「無情者」的指向。往往世俗的觀點都在「人類有情」而「機械無情」的基本態度中清晰分野兩者的差距,但是,真實情況可能大幅超越世俗的想像,甚至反轉觀點的趨勢越見增長。筆者認為,其關鍵作用就在「慾望」的產生與實踐造成的影響。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要在電影中述說的概念與反思。
三、角色和詮釋度
女主角分析:「蘇菲·蔡徹」飾演的「艾莉絲」是一具「伴侶機械人」的設定,不過,她的演出並沒有「機械感」,而是透過特效的方式,讓觀看者明白她所具備的機械元素(如機械手臂)。在性格表現方面,電影一開始並沒有顯明的交代,直到男主角點出其真相,方才開始演繹出其機械化的性格特徵與行動表現。隨著影片時間推進,艾莉絲利用各種機會強化自身的功能,藉以反抗伴侶設定的控制,並且從中尋求逃離現況與追求自由的可能。整體而言,就表演的詮釋度觀察,「蘇菲·蔡徹」在角色的細膩度上掌握並不出色,真人與機械的細節分野仰賴對白和特效,單就個人演出的特色上發揮不夠搶眼。
男主角分析:「傑克·亨利·奎德」飾演「喬許」,他是艾莉絲的男友,也是故事走向夢靨發展的開端。其外在表現從一開始就顯露出不負責任的態度,並且行為也欠缺思考,與外型的(鬍)渣男形象詮釋符合,就內在涵養而言,輕浮且不懂體諒也較為自私的性格在情節中隨處可見。單就其臉部表情傳遞出來的態度,的確流露出令人反感的特徵,但整體表現卻有些模糊,像是善惡猶豫不決的態度,或是在其行動上暴力效果不足或狠心度不夠,難有深刻的特殊印象與記憶點。只能說,「傑克·亨利·奎德」的角色詮釋度平平,還是依賴對白設計方能呈現其反叛角色的存在感。
四、視覺效果和技術
《完美伴侶》沒有使用多少特殊的攝影技巧,稍微引人注目的是女主角面目驚恐的特寫,淚水自然流露的效果被放大,使得鏡頭發揮聚焦「負面情緒」的作用。美術設計方面主要呈現在湖畔小屋的建構,偌大空間與陳設營造某種寬裕的價值觀,讓「伴侶機械人」的出現具備高端價值的印象。至於,視覺效果在血腥場面的運用確實帶來震撼的影響,透過誇張血腥的畫面營造「恐懼」的深層作用,讓電影氛圍成功進入形式詭譎的態勢,並且通過血腥的刺激,讓觀看者豐厚視覺吸收的滿足。
特效在電影中是產生關鍵影響作用的元素,藉由機械特效的展現,方能體驗出人工智慧機械人融入真人生活的種種驚奇與差異,也是本片最主要陳述的核心價值之技術,讓真人與機械之間的分野變得模糊,甚至引發「人性」反轉的可能。至於,電影中的音效主要關注在打鬥的場面,在碰撞聲中,引發聽覺與視覺的感官刺激之現象,除此之外,沒有凸顯其他有力的特色。
五、敘事結構
本片透過倒敘破題的方式開展,透過女主角「我」的第一視角進行敘事,讓觀看者可以更加體會女主角的個人情緒和情感變化,也能透過其視角的觀察思考其他角色引來的互動作用和影響。筆者認為劇本一開始就想要隱藏「人工智慧」存在其中的現象,直到衝突與悲劇發生,這才揭露事實真相,從而更深層地挖掘人性本質的某種性質,在真人與非真人之間,探討良善與惡意的選擇和表現。最終,劇本也替觀看者做出符合正確性的尾聲發展,卻也留下伏筆,讓思考的餘味繚繞在觀看者的心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有兩組「伴侶機械人」的設定,兩組合呈現對比的策略,一組心意分離,另一組則是心意相契合,也讓「伴侶」的意涵有了多樣詮釋的機會,並且讓「慾望」的核心意識變得並非極端負面,而是帶有某種條件下的肯定。這是劇情中嵌入另一種發展可能的思考,雖然以悲劇收場,卻也引發主動情感與被動感情(被操控)之間差異的深思。
另外,本片的敘事節奏尚稱明快,沒有過多且多餘的陳述,讓電影長度在90分鐘左右完結,因此,觀影體驗不至於讓視覺疲憊或產生精神渙散的現象。在電影剪輯方面,筆者沒有特殊的感受,大致上,表現一般。
六、情感反應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隱瞞真相,無論是真人或人工智慧機械人都一樣,被欺瞞的現象都是一種重傷害。因此,看到女主角被揭露自己真實身分的當下,那種情緒悲傷與不敢置信地爆發深有所感。再加上後續其男友的各種渣男行徑,認為是機械人就可無理對待,絲毫沒有同理心,比機械人更加機械化的無情反應,真正讓人反感與厭惡。人類欲望添加控制慾,造成的惡意是加倍的,無論被對待者是誰,都是普世道德價值觀不允許的言行。
筆者認為,電影引發一種「同理心」效應,讓冰冷的機械覆蓋上一層人類情感的外衣,甚至超越人類情感的複雜,而使得機械趨向純潔無辜的面容,以良善且「身不由己」的設定重新檢視人類本質的惡意與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至少,對於筆者而言,對於人類與人工智慧相處的態度是需要在本質雙向的溝通中建構出正向的對待,以本片為例,還是有發展出正常、正當、正向的伴侶模式,成為一種未來人類生活的可能選擇,讓寂寞與孤獨死的發生率降低,提升生命經驗的品質。
七、優缺點
優點:由於科技發展迅速,AI運用成為時尚話題,利用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衝突形成電影故事主軸的內容近幾年都很常見,相關討論也相當多,就創意來說已不算新穎。但是本片的「人工智慧機械人」像是完美克服言行障礙的成果,已達高度發展的形象,替觀看者提前實踐了科技最終的寓言,著實讓人心動與期盼。即使電影劇情朝向悲劇的態勢發展,卻也難以抵抗「完美化身」的想像超越了各種負面評價的滲入,以「正面價值」呼應人類的期待與渴求。(所以優點不在情節之類的表現,而是滿足了人類對幻想之物的追求和想像)這一點,我覺得是電影賦予觀看者最幸福的幻想時刻。(至少,我身為男性視角,如此伴侶,的確完美)
缺點:優點也是缺點。筆者認為電影將「人工智慧機械人」的設定製作的過於完美,當機械人的流暢動作與思考、反應之類的感官表現與真人幾乎無差異時,會讓觀看者混淆真實與虛擬的界線,進而導致機械化的情節融入變得薄弱,反倒像是真人與真人之間的比對。像在本片中女主角的演出,就讓人有一種真實伴侶的錯覺,其機械化程度幾乎可以抹消考慮,讓「共情」的作用影響思考判斷,進而認為男主角的責任與思想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甚至不認為其犯下錯誤,或可以合理化其言行,這將造成電影訴求的意識概念有翻轉的可能。
八、總結和推薦
整體而言,電影內容適合大眾觀看,唯獨血腥場面恐怕不適合年幼者欣賞,需做出年齡觀看者的限制。筆者個人喜歡探討哲學或心理學深度強烈一些的影片,對於本片來說,筆者覺得中上程度,的確有很多值得玩味與深入討論之處,無論在慾望或人工智能發展或伴侶或愛情等元素,都有提供反思的空間,值得小小力度的推薦。
九、延伸思考
說實在話,若有如電影中的伴侶機械人這般優質,筆者絕對會購買!單身族群們,祈禱夢想成真吧!(真人太難搞,不如機械人聽話。筆者承認自己很渣,但是渣得好開心!)
#完稿於2025年02月22日,星期六,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