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愛的噩夢》或是女人的噩夢?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廖明毅繼首部長片《怪胎》之後,再拍《愛的噩夢》,除了延續以 iPhone 攝製的宣傳賣點,以及林柏宏、謝欣穎的搭擋演出之外,寫的同樣是愛情──或許更精準地說是「(希望)不變的愛情」,但在這其中不變的,還有暗藏在片中落後的性別意識。

《愛的噩夢》中的三個女性角色是:有如幻想、接近純愛般,以致角色輪廓單薄到近乎透明的「白」佳琪(項婕如飾);出場設定就是男主角高中暗戀對象、如今卻困在一段情感泥淖,亟欲被另一個男人(也就是男主角)「拯救」的林艾璇(林艾璇/大元飾);以及如夢中情人般從天而降的,與白佳琪截然不同的「黑」澤由里(謝欣穎飾)。

很顯然地,廖明毅實在不擅長刻畫女性形象,《愛的噩夢》的一眾女主角們不是哭得梨花帶淚,就是被妖魔化成了歇斯底里式的刻板,甚至到了最後,女人依然被「歸化」成了:不只要下得了廚房、上得了廳堂,還要上得了床的形象。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無疑是來自男性的自淫投射──即使把視角拓廣一點,電影的觀看本身,同樣也是一種慾望的滿足和投射──但筆者依然備感驚訝,在一眾女性創作者(與部分的男性創作者)努力追求剝除男性凝視、以達平權的現今,《愛的噩夢》在性別意識上未見任何成長,甚至諷刺的是,此作少數值得一看之處,還是「女性演員」項婕如在演技上的成長。

《愛的噩夢》通篇以男性的幻想串接而成。男主角(林柏宏飾)不甘於控制遂選擇出軌,欲向元配攤牌最後卻分不了手,便將其對完美生活(女人)的想像與交往時未能舒展的性和慾望,安在對女人的罪與罰上。

如果從最外核的第一層「觀看」開始拆解,《愛的噩夢》透過夢境體現的是男主角(男性)對戀愛(女性)的完美想像,而這也可以視作為導演個人想像/意志的延伸,由此嫁接以男主角的畫外音口白,和 iPhone 攝製使至更加貼近生活視角的觀看,都成為觀眾在觀影時的投射路徑。但此一觀看,卻未能入骨地剖析眾生心底的慾望,反倒是以斷裂的夢境連結,貼上極度刻板、流於表面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一種滑稽的樣態。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第一場噩夢:可愛、純愛的女人形象

第一場女人的噩夢,是電影前半段的女主角白佳琪。

在男主角一眼鍾情,欲創造更多見面機會,故透過從其他地方買的二手書來佯裝自身品味時,是女人首先掉入男人設下的圈套。片中以幾場戲呈現出白佳琪的「怪」,與男主角在戀愛中的「退讓」,觀眾也只得從標籤化的設定中,推敲出白佳琪大概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過度潔癖又過分控制的富家女。

在男主角(和廖明毅)的想象中,白佳琪先被設定成「純愛」的形象,而在關係建立後,更被形塑成在家準備吃食的傳統女性角色,甚至以她的廚藝「只端得出烤焦吐司」的狀似「可愛」,來迴避這是在一層刻板的性別分工中,再嵌上第二層羞辱,討巧地讓觀眾不會馬上聯想到角色刻畫的膚淺。

兩人從愛戀的幻夢走向離散,似是延續了廖明毅在前作《怪胎》的結尾與意念:「正常」的人與「不正常」的人是沒有辦法走到結果的,而戀愛關係中的變或不變,說到底也是為了自己。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男主角決定向白佳琪攤牌的餐桌戲,讓平常吃素的白佳琪擺出一桌葷食料理,一面往嘴裡塞肉,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說著「我可以改啊!我可以改嘛!」在此,呈現她的嗚咽頓挫,其實為了兩層極其狡猾的包裝。

第一,片中以一種「觀奇詭」的氛圍,且透過男主角的主觀視角,呈現白佳琪的哭啼,引導觀眾認為「白佳琪(女人)果然徹頭徹尾地是歇斯底里的瘋子」,用以正確化片中所呈現的「不正常」就是女性的代名詞。但這一場餐桌上的噩夢,其實是那個沒有名字的男主角──絕大多數的男性們──在面對「可愛女人」不那麼「可愛」了的時候,必然經歷的、自我幻想的煙滅罷了。

第二,當觀眾看著白佳琪願意為男主角而改變長年吃素的習慣,這同時也在揭露:原來「白佳琪生活守則」是可以「溝通」的,而走到分手這一步全是因為以前的白佳琪過分強勢。先不論面對關係時,多大的改變才稱得上是為了保全關係、而丟失自己,這場哭戲的重點在於:導演讓白佳琪「主動」將自己的「不正常」轉化成「面對愛情發現什麼都可以改」的懊悔,甚至對此「認罪」,決定將願望讓渡給男主角以贖罪──如此,白佳琪才能再次回到原始設定(導演)的純愛形象(想像)中。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第二場噩夢:新新女性的被物化

第二場女人的噩夢,則是在男主角逐漸無法忍受白佳琪的時候,以職場新女性的身分出現的,高中暗戀對象林艾璇。

早在林艾璇現出真身之前,她就已經在男主角與其同事(大飛飾)的對話中,被塑造成一位面容美豔、體態姣好的職場女性。其中極其粗鄙,同時也是真實世界的體現,是萬千女性無論其性格、能力是如何出眾,在男性凝視中,優先(唯一)得到的,仍是對「外表」從頭到腳的評斷。

可光是品頭論足一番還不夠,林艾璇一出場便被設定成「既純愛又悖德」的形象,同時有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男友,還一面向男主角展示自己悉心收藏的,多年前男主角寫給她的情書,甚至在知道對方有伴侶的情況下,仍單刀直入地問他是不是還在暗戀自己──以上種種,都是在透過對林艾璇的蕩婦羞辱(slut shaming),預先稀釋之後男主角出軌的悖德值。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在林艾璇與男主角開始正式約會後,其中一場戲是男主角陪她去買衣服,她換上一襲性感穿著,站在試衣間外向他擺弄。從另一切面,我們或許可以將林艾璇的一系列行動視作是對己身慾望的賦權,她所欲展現的性感是為了使自身愉悅,因此她自己就是慾望的主體。

如若電影是透過如此展現,以揭示自千禧年左右逐漸興起的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媒體文化,或許筆者還會感到欣喜,台灣電影終於不再透過影像將女人物化/客體化(objectified)了。

但可惜的是,片中的兩場河堤對手戲,第一場是林艾璇「主動」邀約男主角到河堤談心,並向男主角自陳在戀愛中的動彈不得;第二場是林艾璇「主動」向男主角表示他倆是時候向原本的對象提分手了,才能正式以伴侶的身分交往。從她潸然落下的淚中,導演再次選擇將一個自信且自主的新新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動等待男人拯救的,毫無能動性的形象。

於是,回頭再看那場試衣間的戲碼,其中存在著的,終究不會是女性的個體慾望展現,而依然是老舊的男性支配──女人的身體依舊只是在男性凝視為主的媒體文化中,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被觀看的肉身。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回到男主角為了林艾璇,決定向白佳琪談分手的餐桌戲上。當晚他倆躺在床上,白佳琪打破自己立下的「在床上不能觸碰身體」的規定,主動抓起男主角的手放在自己的腰上,而男人選擇抽開手,轉身背對她。「懊悔」的白佳琪決定將「做同樣一件事一萬次就能許願」的資格讓渡給男主角,於是男人在夢中許願,想要和新的女人重新生活。而當觀眾都以為他會許下和林艾璇交往的心願時,殊不知男人把林艾璇給「淘汰」了,選的是早在電影開場,他便和男同事一起窺淫過的夢中情人黑澤由里。

這是讓筆者在一連串的觀影不適之後,更加感到憤怒的。導演不僅將女人的權力再次掠奪,甚至再次以神之筆對女人降下天罰,在膚淺且蠻橫的選擇之中,將女人(林艾璇)逼向與另一女人(黑澤由里)比較,遂被淘汰的窘境。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第三場噩夢:男人的終極性幻想

第三場女人的噩夢,便是電影後半段以完美女人之姿現身的黑澤由里。

電影後半開場,導演再次以女人為男人做早餐一戲,粗暴地「襯托」黑澤由里和白佳琪的差異,更為黑澤添上「知名攝影師」的身分,藉此將林艾璇淘汰出場;更讓觀眾感覺黑澤由里這樣的完美形象,天底下不可能有男人不選她,由此正確化片中/片外的男性汰選與評比,是理所當然且不令人噁心的。

談及黑澤由里的角色刻畫,她除了會貼心地幫男主角打理一切生活大小事,從每天早上開車送上班、每天中午帶愛心便當,到每週幫忙打掃家裡、換床單,或甚體貼地想到男主角並不有錢,於是在生日晚餐時提議不吃高級餐廳,帶男主角去吃了街邊小食⋯⋯,黑澤以「全天下男人的夢中情人」之姿,橫空出現在男主角的生活裡,透過體貼又自主、裡外俱全的形象,使致觀眾忽略了存在於其中,落後的男性幻想病灶之徵候。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黑澤一角,除了與男主角相關的情節之外,並無其他刻畫,甚至她的攝影師身分也是甜美糖衣的再翻拍,更證明了此一角色就是一個被男人粗劣地製造出來的、終極的性幻想。黑澤的攝影師一職,是拍她自己,而這正是前段談及林艾璇在試衣間的戲所提及的,後女性主義中的一種展現方式。

或許我們可以將黑澤的自拍一舉,再次視為是一種賦權,是為了自我掌握身體的觀看權力,以對抗大眾傳播媒介上依然存在的男性凝視,甚至黑澤(應是)透過自拍式的攝影,取得了社會上的某種地位,成為社會定義中,成功的新新女性。

但是導演依然剝除掉了黑澤一角可能擁有的能動性,甚至在這個看似是前兩者(白佳琪、林艾璇)「去蕪存菁」後的精華版角色身上,更不加修飾地展露自己倒退的性別意識。片中一段,黑澤與男主角回到家中,他走進浴室洗漱,此刻的他一面看著黑澤為其準備的盥洗用品,一面低喃著黑澤真是理想中的完美情人等語句;走出浴室後,我們看見倚靠在房門口、身著黑色蕾絲睡衣的黑澤,為男主角端上這份「大禮」,她輕解睡衣上的綁帶,露出黑色的內衣褲,和透著晶光的肚臍環。下一顆鏡頭,是從房門口以窺視的角度,拍下黑澤露出半個屁股,坐在男主角身上、女上男下的性愛體位。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電影先是以幾場戲的篇幅描繪出黑澤「能幹也能幹」的完美形象,隨後又以極度刻板的方式,將黑澤打造成一個會在男朋友家放符咒以求順利懷孕的,充滿算計、迷信且有害的歇斯底里女病人形象。說實話,這不正是社會上最普遍常見、最沙豬的性別偏見嗎?

導演對片中的女人降下了無數次天罰,在三個女性角色出現時投以膚淺的女神光環,使得男主角的「戀愛腦」成為集體男性的共同性幻想,而 iPhone 鏡頭也就成為視姦女人的視角;電影後半段再對這些女人潑一盆盆的髒水,讓男主角的「識人不清」成為觀眾的笑料。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我們可以說,《愛的噩夢》裡沒有名字的男主角,就是廖明毅本人,就是普天下以為平權之業早已完成的一眾男性,而透過《愛的噩夢》所呈現的女性身體/形象景觀,不僅僅只是對女性角色的刻畫流於蒼白,甚至在筆者幾次想為其找到一絲女性主體性時,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其中不可忽視的性別刻板想像與符號。甚至更讓人感到恐懼的是,此作仍試圖以黑色幽默般的詼諧喜劇形式,傳遞其中的厭女意識。

無論這是有意為之,抑或是無意識的,既然電影實為一種大眾傳播的媒介,同時亦是創作者個人思想、意志的延伸,創作者不妨試問自己:在《怪胎》中所欲討論的愛情的變與不變,來到了《愛的噩夢》是否陷入了消費、歧視女性的盲區?在剝開層層包裝之後,導演究竟想透過這部電影,傳遞什麼?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愛的噩夢》電影劇照/華映娛樂

劇照提供/華映娛樂
責任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紅色房間》一句點名主旨的台詞——「你猜,這世界上誰最不會說謊?──是鬼魂,因為它們能夠被看透。」正因為鬼魂能夠被看穿,而人類並無法,因此電影留下了並未道破的結局,我們看不清楚彼此真正的形貌,也因此在這個過分透明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某程度上都成為了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紅色房間》一句點名主旨的台詞——「你猜,這世界上誰最不會說謊?──是鬼魂,因為它們能夠被看透。」正因為鬼魂能夠被看穿,而人類並無法,因此電影留下了並未道破的結局,我們看不清楚彼此真正的形貌,也因此在這個過分透明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某程度上都成為了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每一次重溫《愛在黎明破曉時》,浪漫感逐漸稀釋,時間感持續放大。最終,我也分不清楚自己是在感嘆席琳與傑西的愛情不再如剛相識時的單純,或是在感嘆自己的老去與不再輕盈的心靈?想想,能夠跟著心愛的電影角色一起走過:青澀、理想、埋怨、妥協等不同階段的人生,不也是一種「詩意化的日常生活」表現嗎?
Thumbnail
《還有愛的日子》不再有那麼多開放詮釋的留白與意像,人物情感變得內斂,不再充斥無跡可尋的轉折與狗血劇的大悲大喜,但片中描繪暗藏「日式禮貌」下的惡意與危險,以及混雜悲苦和訕笑的人生況味,依舊非常深田。本片可說是於作者型電影和通俗劇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在影像風格與敘事技法上皆展現游刃有餘氣度的集大成之作。
Thumbnail
魏爾德對電影視覺與風格是頗具野心的,《別擔心親愛的》透露出她能駕馭更複雜的調度、更強烈的特色,但或許就是太著重於此,也或許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各種事件造成分心,讓她忽略整體劇本的架構與節奏。尤其教人扼腕的是,電影尾聲在聲音及影像的氣勢方面,幾乎要堆疊出喬登.皮爾等級的高潮,但劇情本身的問題讓一切洩了氣。
Thumbnail
相較《親切的金子》全是冷冽冬天,《復仇母親》幾乎總是陽光正好,然而心痛的母親卻似乎總背對,背光的眼睛全是淚水。李英愛收起金子的無情的放大的面孔,演技更內斂,蒼白的表情底下是碎開的、千瘡百孔的心,像壁癌附身的水泥白牆。看起來好好的,但誰都知道她再也好不了了。
Thumbnail
雖然《蘇西的世界》無法為我們明確地描繪出死後的世界與去處,但是最起碼我們都能從中理解到一件事:一定要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創造夢想成真,才不至於會有遺憾,而放不下今生,離不開人間。
Thumbnail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Thumbnail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南方車站的聚會》展現了一種極致的孤獨和寂寞,而兩者原是無關的事情。孤獨是一個人的終究只能自己一個人,寂寞是人的無論如何就是想要有伴,前者指涉了後者的徒勞甚至荒謬,可卻是後者,深刻地確認了前者之作為唯一真理。而這樣的確認,提示了一幅全然絕望而渺小的意象。
Thumbnail
當我們是在現存世界中找尋愛與存在的價值,會發現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不存在宗教禱文中那種最好與最高等的愛,因為那是一種沒有身體參與的愛。但我們不應就此對人性採悲觀態度。人的有限性的確來自身體,透過其我們感受痛苦和精神的墮落,但也是透過這無法與靈魂分開看待的肉身,我們以行動、以撫觸去傳達愛。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每一次重溫《愛在黎明破曉時》,浪漫感逐漸稀釋,時間感持續放大。最終,我也分不清楚自己是在感嘆席琳與傑西的愛情不再如剛相識時的單純,或是在感嘆自己的老去與不再輕盈的心靈?想想,能夠跟著心愛的電影角色一起走過:青澀、理想、埋怨、妥協等不同階段的人生,不也是一種「詩意化的日常生活」表現嗎?
Thumbnail
《還有愛的日子》不再有那麼多開放詮釋的留白與意像,人物情感變得內斂,不再充斥無跡可尋的轉折與狗血劇的大悲大喜,但片中描繪暗藏「日式禮貌」下的惡意與危險,以及混雜悲苦和訕笑的人生況味,依舊非常深田。本片可說是於作者型電影和通俗劇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在影像風格與敘事技法上皆展現游刃有餘氣度的集大成之作。
Thumbnail
魏爾德對電影視覺與風格是頗具野心的,《別擔心親愛的》透露出她能駕馭更複雜的調度、更強烈的特色,但或許就是太著重於此,也或許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各種事件造成分心,讓她忽略整體劇本的架構與節奏。尤其教人扼腕的是,電影尾聲在聲音及影像的氣勢方面,幾乎要堆疊出喬登.皮爾等級的高潮,但劇情本身的問題讓一切洩了氣。
Thumbnail
相較《親切的金子》全是冷冽冬天,《復仇母親》幾乎總是陽光正好,然而心痛的母親卻似乎總背對,背光的眼睛全是淚水。李英愛收起金子的無情的放大的面孔,演技更內斂,蒼白的表情底下是碎開的、千瘡百孔的心,像壁癌附身的水泥白牆。看起來好好的,但誰都知道她再也好不了了。
Thumbnail
雖然《蘇西的世界》無法為我們明確地描繪出死後的世界與去處,但是最起碼我們都能從中理解到一件事:一定要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創造夢想成真,才不至於會有遺憾,而放不下今生,離不開人間。
Thumbnail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Thumbnail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南方車站的聚會》展現了一種極致的孤獨和寂寞,而兩者原是無關的事情。孤獨是一個人的終究只能自己一個人,寂寞是人的無論如何就是想要有伴,前者指涉了後者的徒勞甚至荒謬,可卻是後者,深刻地確認了前者之作為唯一真理。而這樣的確認,提示了一幅全然絕望而渺小的意象。
Thumbnail
當我們是在現存世界中找尋愛與存在的價值,會發現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不存在宗教禱文中那種最好與最高等的愛,因為那是一種沒有身體參與的愛。但我們不應就此對人性採悲觀態度。人的有限性的確來自身體,透過其我們感受痛苦和精神的墮落,但也是透過這無法與靈魂分開看待的肉身,我們以行動、以撫觸去傳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