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說我中午不睡覺在忙什麼?我說研究癮犯了想弄篇聲音研究文!
故事的開始是幾天前我聽到Juan Diego Flórez被人用手機錄下的現場,一聽之下,超級喜歡。
聲音中充滿了6000Hz以上的高頻,這是有做後製的版本中所聽不到的東西。因為這個高頻的聲響也是我多年練發聲、教聲音,且在長期練習呼吸下所"養"出來的聲響效果,所以我聽了就特別舒服、特別喜歡。
給大家聽聽版本比較,用Juan Diego Flórez唱聯隊之花著名的High C,但非同場的演唱,來感受一下這個差異:
就聽覺的差異上,大家應該可以明顯聽的出,第一個錄音比較響,形容上會用"金屬質"、"Air",或是有些沙沙的感覺來說明,第二個錄音這種感覺就少的多,兩相比較會覺得後者聲音悶的多,或說是"圓潤"的多。
由聲譜進一步來看,下圖中第一個錄音與第二個錄音最大的差別就是在6000Hz以上的C1與C2明顯聲量差很多,是這個頻段的聲量差異所致。其它B1、B2的歌手共振峰區域(2000~5000Hz)長的差不多,而A1與A2(500~2000Hz)有明顯差異,A1的泛音結構會使聽起來像是唱[a]母音(1000Hz附近的聲量最大),而A2的結構形態則聽起來像唱[e]母音。
聲譜比較
這並不是唱法造成的,而是後製造成的。在聲樂的錄音後製處理中很常會將高頻做聲量衰減,真實原因我不太清楚,或許做了這個高頻聲量衰減在普遍聽感上會更好聽,也可能這6000Hz以上的泛音飽滿,在碩大的音樂廳中,因為有時間較長的空間殘響,兩者相結合形成了"圓潤亮響"的成果,也只有在足夠大的實體空間裡,才能令這個高頻的響度得以發揮最為"輝煌"的效果。少了這音樂廳的實體空間,則第一個錄音的聽感會有些"吵",太響亮、尖銳。
我個人的聽感,則會有覺第一個錄音,有更多6000Hz以上泛音聲量的聲音更好聽,且有種"靈性揚升"的特殊感受。
不過,可能是我個人的偏好而已!
會有這個偏好的原因,是自己在"養"出6000Hz高頻泛音的聲量,是隨著練習呼吸、放鬆下所跟著明顯精進的產物,對我而言,這個高頻的聲響有"靈性"。這個說法有點玄,純粹個人感受。
而就發聲的健康來說,聲音中明顯有6000Hz以上呈山峰起伏的聲量,是嗓音健康且好聽的特徵,想想要令聲帶做高頻的快速振動,彈性要好,用力要對,要做好聲帶環甲肌拉長聲帶的動作,否則閉合的太緊繃了,6000Hz以上的高頻振不太起來,聲量有限。
這樣有6000Hz高頻明顯的聲音,好不好聽當然會有些見仁見智,但嗓音健康是錯不了的,我們來聽聽男高音Angelo Lo Forese 在92歲時唱威爾弟遊唱詩人中的選曲"Di quella pira",雖然年事已太高,所以認知與反應已無法好好的對上伴奏的節拍,但High C的嘹亮極為驚人!
爺爺他唱這段時92歲了!
結論,6000Hz以上的高頻泛音,是我長期練發聲、教發聲下明顯進化的部份,我認為這個聲響效果可以相當程度的反應嗓音健康的程度,的確當這頻段的聲量愈明顯,我的嗓音遇到問題的機率也下降,即便是幾年前中了Covid-19,前四天還能教課,僅花了九天就把嗓音恢復到差不多原本的狀態,當時的病毒還很強,一般人多半要幾個月嗓子才能恢復呢。
聲音比較的兩個音源檔連結如下:
~~~~~~~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