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會影響觀感和認知,觀感和認知被影響後,客觀事實反而變得沒那麼重要。魏世芬之所以從學音樂,聲樂等一轉而成為聲音教練,乃因她從小對人、事、物的反應就很大,常用誇張的語氣來表達—例如看到東西很美時的聲音表現—因此經常挨罵,經常被提醒,也因此,經由刻意的學習,目前才能做到不要那麼振奮,聲音慢些,語氣低些;又因本身較為對事物的感受較敏感,例如喜怒哀樂的表述都較誇張,心裡想的跟嘴巴說的可能也不很一致,結果跟想說服的目的反而背道而馳,也因此才會注意及此,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衰上面,也才能因受眾的角色,目的,個性的不同,而指導當事者如何透過聲音的快慢強弱大小,發出恰如其份也恰到好處的聲音,使得講出來的話讓講的人自己也覺得舒服,而聽的人聽了也覺得舒服。而這點是經由多年的觀察、省思、嘗試、練習、熟悉,最後才有了較有把握的想法和做法。
在講話時,要說出心裡想說的話,因為違心之論,自己說了也會覺得難過,覺得不自然,因此要說真話,要說心裡想說的話;但卻要對方聽了也覺得舒服,覺得可以接受,而不會因你說的話而感到刺耳,而心生排斥。問題是說話是從小說到大,可能早就養成了自己不自知的—在別人看來是不妥當的—習慣,例如有人會說:「我沒有惡意,你應該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這話很難令人接受,因為你的豆腐心我看不到,可是你的刀子嘴卻已經傷到我了。所以應透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省思自己的話或聲音是否與本意相符?
訪談中魏世芬透過不同角色,不同聲調來表展現給人的觀感會如何的不同,令人印象深刻。我沒想過聲音所可能的影響,更不知道聲音的影響竟然如此之大,好在有此概念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練習—例如看劇或者引起注意的互動情節—,來做個替換練習,以改善、修正自己的聲音;當然參加專家的指導課程收效更大也更快。
你的聲音能讓自己舒服,也能讓聽的人舒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