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從呱呱落地開始,聲音就伴隨著人,直到人亡氣熄,人死聲滅為止。活著,除非特殊狀況,我們常透過聲音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說出心聲,聲音幾乎無時無刻伴隨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其存在,舉個例子好了,跟人打招呼:「嗨!」你有注意過此音是如何發出的嗎?它是重還是輕?它是快還是慢?它是大還是小?…你知道別人可以透過這個音了解你的心情如何、了解你的熱誠與否?了解你的重視與否嗎?老實說,每天都在講話,但沒去想過聲音的高低、輕重、大小、快慢會不經意的表達自己的狀態,也沒去想過自己的聲音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因此今天聽《郝聲音會客室》訪問在美國主修「聲音詮釋指導」的魏世芬,才知道有所謂的聲音教練(Vocal coach),而且還是連鎖企業、音樂家、聲樂、播音員、歌手、演員等的聲音訓練師或訓練顧問。

聲音因人而異

聲音可顯示你與人的不同,而每個角色所發出的聲音也都不同,例如戀愛中,結婚後,離婚時,人的聲音語調會出現很大的差異。職場上老板的聲音,與部屬的回應,因工作關係,可能較硬較沒有情感;回家後,跟家人相處時的聲音可能需要較柔較生動,如果還是保持職場的聲音,互動可能就會有困難。又例如,藝人感情出事接到訪問電話時,其聲音和態度影響深遠,因此諸多狀況在請教魏芬時都能夠得到恰如其份的聲音表現的指導,也因此才慢慢成了有需要者—包括行業和個人—的聲音訓練師。

聲音會影響觀感和認知

聲音會影響觀感和認知,觀感和認知被影響後,客觀事實反而變得沒那麼重要。魏世芬之所以從學音樂,聲樂等一轉而成為聲音教練,乃因她從小對人、事、物的反應就很大,常用誇張的語氣來表達—例如看到東西很美時的聲音表現—因此經常挨罵,經常被提醒,也因此,經由刻意的學習,目前才能做到不要那麼振奮,聲音慢些,語氣低些;又因本身較為對事物的感受較敏感,例如喜怒哀樂的表述都較誇張,心裡想的跟嘴巴說的可能也不很一致,結果跟想說服的目的反而背道而馳,也因此才會注意及此,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衰上面,也才能因受眾的角色,目的,個性的不同,而指導當事者如何透過聲音的快慢強弱大小,發出恰如其份也恰到好處的聲音,使得講出來的話讓講的人自己也覺得舒服,而聽的人聽了也覺得舒服。而這點是經由多年的觀察、省思、嘗試、練習、熟悉,最後才有了較有把握的想法和做法。

心口要合一

在講話時,要說出心裡想說的話,因為違心之論,自己說了也會覺得難過,覺得不自然,因此要說真話,要說心裡想說的話;但卻要對方聽了也覺得舒服,覺得可以接受,而不會因你說的話而感到刺耳,而心生排斥。問題是說話是從小說到大,可能早就養成了自己不自知的—在別人看來是不妥當的—習慣,例如有人會說:「我沒有惡意,你應該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這話很難令人接受,因為你的豆腐心我看不到,可是你的刀子嘴卻已經傷到我了。所以應透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省思自己的話或聲音是否與本意相符?

聲音可以透過練習來改善

訪談中魏世芬透過不同角色,不同聲調來表展現給人的觀感會如何的不同,令人印象深刻。我沒想過聲音所可能的影響,更不知道聲音的影響竟然如此之大,好在有此概念後,可以透過自己的練習—例如看劇或者引起注意的互動情節—,來做個替換練習,以改善、修正自己的聲音;當然參加專家的指導課程收效更大也更快。

 

你的聲音能讓自己舒服,也能讓聽的人舒服嗎?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