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安全考量 GDP3%國防預算 展現台灣防衛決心(姚中原教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因應國際時局,賴清德總統二月十四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指出,新的一年將優先推動三大工作,包含為展現保衛國家決心,持續推動國防改革,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並優先推動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目標。


國防預算是執行國防政策最具體的表達方式,也是台灣向國際社會展現自我防衛決心與堅強抗敵意志最明顯的實質作法。


長期以來台灣海峽都被歐美軍事專家,評估是全球最容易爆發戰爭的熱點區域。因此我國除了必須持續投資不對稱作戰計畫,加強各種飛彈防禦能力,並加速發展以海岸防衛為主的潛艦之外,最重要的一項軍事戰略作法,就是每年持續編列國防預算至GDP的百分之三以上。


過去八年,在前總統蔡英文的第一任任期內,我國國防預算每年所占GDP的比例,都未達百分之二,甚至第一任後兩年的國防預算編列更只占1.84%左右;即使蔡英文連任後指示行政院在國家安全優先下,盡可能籌措國防所需經費並創下歷年新高,但也只占GDP比例的2.3%,仍未符合美國政府對台灣國防預算的要求與期許。


針對中共軍力近年頻頻侵擾台灣,曾在川普第一任政府任職的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去年在「Taipei Times」撰文主張,台灣應大幅提高國防預算編列,達到相當於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至少5%;柯並強烈表示,若未達此標準,台灣不該寄望美國的支持。


此外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大衛賽克斯(David Sacks)也曾在國際媒體投書稱,台灣需要立即增加防衛支出,向國際盟友證明台北是十分嚴肅的面對中國軍事威脅。


以色列與台灣同樣面臨外在強敵的生存威脅,但以色列人有強烈保國衛民與抗敵決心。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以色列2023年軍費總額為27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5位,次於波蘭,但高於人口更多的加拿大和西班牙;以色列軍費占GDP的5.3%,由於耶路撒冷政府每年肯投資國防經費,持續用於研發更先進的作戰計畫與高科技軍備例如人工智慧(AI)武器系統,因而造就全球精銳的以色列軍隊。


賴總統上任後,我國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軍事防衛支出增長到占GDP的2.45%,總金額達到6470億新台幣,雖創下紀錄,此在台海軍事情勢緊張之際,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但對於美國第二任的川普政府而言,仍顯有不足。


此次賴總統在國安會指示,希望優先推動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目標,是有其重要戰略考量,也是國內三個政黨領袖過去對外呼籲並曾提出的相同主張,未來社會各界與全體國人都應全力支持。


總而言之,近年隨著敵情威脅升高,台灣必須投入更多國防經費,建構可恃防衛戰力並進行軍事改革,以讓國際社會了解到,台灣全體人民確實有堅強抗敵意志及自我防衛決心,絕不會讓敵人輕易來犯。

 

台灣四面環海,以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灣地緣具有下列特性:(一)中共海上交通的扼制點;(二)東亞海上的戰略位置;(三)軍事島鏈的中央位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第二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不只會善用「關稅戰」、「貿易戰」方式,重新定位及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更會以「軍事嚇阻手段」積極影響邦交國家的外交政策走向,尤其是針對已被中國勢力滲透的國家例如巴拿馬,以能有效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我國海底國際電纜近來遭大陸權宜貨輪多次破壞,由於該貨輪係以外籍身分註冊,在台灣周遭海域進行違法活動已久,且航行時常使用不同「AIS」船舶回報系統製造假行蹤;此種接近「影子艦隊」灰色作法,恐造成我國安危機,政府須有因應措施。
即將於2025年1月20日再度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日前公開揚言未排除動用武力占領格陵蘭,震驚國際社會及美國盟友。 格陵蘭位於北極圈內是世界最大島,為丹麥的高度自治區,由於擁有豐富的礦產稀土與石油儲量以及全球戰略地位重要,向來是川普政府的「重要目標」。
朝野政黨在國會議場的競爭是民主政治國家的常態,但遇到涉及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的大事,大家必須團結一起,讓台灣民主與經濟持續向前發展。
中共對台軍事戰略及各種戰術,近年來雖不斷進化與持續演變,但長期以來,我國防部早皆有深入研究與密切掌握。
台灣與美國並無邦交關係,當前台美兩國關係友好,其實是奠基在軍售關係上。
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第二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不只會善用「關稅戰」、「貿易戰」方式,重新定位及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更會以「軍事嚇阻手段」積極影響邦交國家的外交政策走向,尤其是針對已被中國勢力滲透的國家例如巴拿馬,以能有效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我國海底國際電纜近來遭大陸權宜貨輪多次破壞,由於該貨輪係以外籍身分註冊,在台灣周遭海域進行違法活動已久,且航行時常使用不同「AIS」船舶回報系統製造假行蹤;此種接近「影子艦隊」灰色作法,恐造成我國安危機,政府須有因應措施。
即將於2025年1月20日再度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日前公開揚言未排除動用武力占領格陵蘭,震驚國際社會及美國盟友。 格陵蘭位於北極圈內是世界最大島,為丹麥的高度自治區,由於擁有豐富的礦產稀土與石油儲量以及全球戰略地位重要,向來是川普政府的「重要目標」。
朝野政黨在國會議場的競爭是民主政治國家的常態,但遇到涉及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的大事,大家必須團結一起,讓台灣民主與經濟持續向前發展。
中共對台軍事戰略及各種戰術,近年來雖不斷進化與持續演變,但長期以來,我國防部早皆有深入研究與密切掌握。
台灣與美國並無邦交關係,當前台美兩國關係友好,其實是奠基在軍售關係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親愛的鄉親們,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來了❤ ❤ ❤  這一次要幹話,台灣跟歐美先進強大國家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你是否同意? 不論鄉親你現在,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都容我先繼續說,這段話,肯定沒有錯: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 只不過,少了一小句非常重要的文字 這一小段文字就是:台灣跟歐美
Thumbnail
台灣是否可以改良或參考他國軍事政策,吸引外國新兵,例如可招募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民,以補充規模日漸縮小的國軍部隊?類似上述問題,近來成為國外關注的焦點。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於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我們沒有第一擊,只有自衛權的行使」,並明確說明自衛權行使的範圍包括「共軍攻擊國軍在航機艦、設施,或是攻擊臺灣本、外離島,或未經許可進入我12浬領空、領海。」在中共升高對臺武力威脅,擴張霸權導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
Thumbnail
繼二○二一年十二月德國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首度表達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注及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之後;七月十七日德國政府公布該國史上首部「中國戰略」,除了警惕中國威脅,再度重視台灣議題,強調台灣海峽是「全球經濟生命線」,不能忽視台海安全,希望擴展台灣關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親愛的鄉親們,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來了❤ ❤ ❤  這一次要幹話,台灣跟歐美先進強大國家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你是否同意? 不論鄉親你現在,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都容我先繼續說,這段話,肯定沒有錯:買軍備,就是交保護費 只不過,少了一小句非常重要的文字 這一小段文字就是:台灣跟歐美
Thumbnail
台灣是否可以改良或參考他國軍事政策,吸引外國新兵,例如可招募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民,以補充規模日漸縮小的國軍部隊?類似上述問題,近來成為國外關注的焦點。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於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我們沒有第一擊,只有自衛權的行使」,並明確說明自衛權行使的範圍包括「共軍攻擊國軍在航機艦、設施,或是攻擊臺灣本、外離島,或未經許可進入我12浬領空、領海。」在中共升高對臺武力威脅,擴張霸權導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
Thumbnail
繼二○二一年十二月德國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首度表達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注及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之後;七月十七日德國政府公布該國史上首部「中國戰略」,除了警惕中國威脅,再度重視台灣議題,強調台灣海峽是「全球經濟生命線」,不能忽視台海安全,希望擴展台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