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 Bleed) 是急診常見的危急狀況,可能導致貧血、休克,甚至死亡。內視鏡檢查(胃鏡 EGD 與大腸鏡 Colonoscopy)是診斷與治療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工具,但何時應立即進行?何時可以延遲?如何選擇胃鏡或大腸鏡? 這些問題對臨床決策至關重要。
本篇文章將探討:✅ 如何根據出血類型(黑便 vs. 鮮血便)決定胃鏡或大腸鏡?
✅ 哪些病人需要緊急(< 12 小時) vs. 早期(24 小時內)內視鏡?
✅ 內視鏡 vs. CT 血管攝影(CTA):如何選擇?
✅ 內視鏡前的準備與禁忌症

🔹 1. 如何根據出血類型決定使用胃鏡或大腸鏡?
🩸 內視鏡選擇原則:

📌 「黑便做胃鏡,鮮血便做大腸鏡,但若病人不穩定,先做胃鏡!」
🔹 2. 何時需要「緊急」內視鏡?(Urgent Endoscopy < 12 hr)
🚨 緊急內視鏡(< 12 小時內)適應症
✅ 高風險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I Bleed)
- 低血壓(SBP < 90 mmHg)或休克
- 持續出血(反覆黑便、嘔血)
- 需要大量輸血(Hb 短時間內下降 > 2 g/dL)
- 疑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EVB)
- 吞嚥困難合併嘔血(可能是食道癌或 Mallory-Weiss 撕裂)
📌 食道靜脈曲張破裂(EVB)是緊急內視鏡的最強適應症!應在 12 小時內處理!
🔹 3. 何時需要「早期」內視鏡?(Early Endoscopy 12-24 hr)
🔸 中度風險病人,生命徵象穩定但仍有持續出血跡象
🔸 懷疑消化性潰瘍(PUD)出血,但血流動力學穩定
🔸 非活動性出血的食道靜脈曲張
📌 早期內視鏡(12-24 hr)可降低住院天數與輸血需求,但對死亡率影響不大
🔹 4. 何時應該「延遲」內視鏡?(> 24 小時)
✅ 下消化道出血且血流動力學穩定
- 若懷疑 憩室出血、腸道血管異常(AVM),可延遲至 24-48 小時內進行大腸鏡
- 需先完成腸道準備(服用瀉劑以清除腸內容物)
📌 下消化道出血除非血流動力學不穩,否則通常不需要緊急大腸鏡
🔹 5. 內視鏡 vs. CT 血管攝影(CTA):如何選擇?
🩺 內視鏡 vs. 影像學

📌 內視鏡是診斷與治療的第一線工具,CTA 適用於不穩定病人或內視鏡無法確診的情況!
🔹 6. 內視鏡前的準備與禁忌症
📌 內視鏡前準備
✅ 胃鏡(EGD):需 禁食 6-8 小時(防止誤吸)
✅ 大腸鏡(Colonoscopy):
- 前一天服用瀉劑(Polyethylene Glycol, PEG)清腸
- 檢查當天應禁食,避免殘餘糞便影響視野
🚫 內視鏡禁忌症
❌ 血流動力學極不穩定(需先穩定病人)
❌ 疑似腸穿孔或嚴重腹膜炎
❌ 近期腸道手術,可能影響腸道完整性
📌 大腸鏡前需確保腸道準備完成,否則影像品質不佳,可能需重做!
🛑 結語:內視鏡 vs. 影像學,如何選擇?
✅ 黑便(Melena)→ 首選「胃鏡」(EGD)
✅ 鮮血便(Hematochezia)→ 首選「大腸鏡」(Colonoscopy)
✅ 嘔血(Hematemesis)→ 必須「緊急胃鏡」(EGD < 12 小時)
✅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SBP < 90)→ 先做「胃鏡」,若無發現則 CTA
✅ 未知出血來源(OGIB)→ 可考慮「小腸膠囊內視鏡」或「雙氣囊內視鏡」
✅ 內視鏡無法確定出血位置→ 可考慮「CT 血管攝影(CTA)」
🚑 「黑便做胃鏡,鮮血便做大腸鏡,休克先胃鏡,CTA 找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