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何時該進行「胃鏡」或「大腸鏡」?

7.2 何時該進行「胃鏡」或「大腸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急性消化道出血(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 Bleed) 是急診常見的危急狀況,可能導致貧血、休克,甚至死亡。內視鏡檢查(胃鏡 EGD 與大腸鏡 Colonoscopy)是診斷與治療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工具,但何時應立即進行?何時可以延遲?如何選擇胃鏡或大腸鏡? 這些問題對臨床決策至關重要。

本篇文章將探討:


如何根據出血類型(黑便 vs. 鮮血便)決定胃鏡或大腸鏡?

哪些病人需要緊急(< 12 小時) vs. 早期(24 小時內)內視鏡?

內視鏡 vs. CT 血管攝影(CTA):如何選擇?

內視鏡前的準備與禁忌症

raw-image



🔹 1. 如何根據出血類型決定使用胃鏡或大腸鏡?

🩸 內視鏡選擇原則:

raw-image

📌 「黑便做胃鏡,鮮血便做大腸鏡,但若病人不穩定,先做胃鏡!」


🔹 2. 何時需要「緊急」內視鏡?(Urgent Endoscopy < 12 hr)

🚨 緊急內視鏡(< 12 小時內)適應症

高風險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I Bleed)

  • 低血壓(SBP < 90 mmHg)或休克
  • 持續出血(反覆黑便、嘔血)
  • 需要大量輸血(Hb 短時間內下降 > 2 g/dL)
  • 疑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EVB)
  • 吞嚥困難合併嘔血(可能是食道癌或 Mallory-Weiss 撕裂)

📌 食道靜脈曲張破裂(EVB)是緊急內視鏡的最強適應症!應在 12 小時內處理!


🔹 3. 何時需要「早期」內視鏡?(Early Endoscopy 12-24 hr)

🔸 中度風險病人,生命徵象穩定但仍有持續出血跡象

🔸 懷疑消化性潰瘍(PUD)出血,但血流動力學穩定

🔸 非活動性出血的食道靜脈曲張


📌 早期內視鏡(12-24 hr)可降低住院天數與輸血需求,但對死亡率影響不大


🔹 4. 何時應該「延遲」內視鏡?(> 24 小時)

下消化道出血且血流動力學穩定

  • 若懷疑 憩室出血、腸道血管異常(AVM),可延遲至 24-48 小時內進行大腸鏡
  • 需先完成腸道準備(服用瀉劑以清除腸內容物)

📌 下消化道出血除非血流動力學不穩,否則通常不需要緊急大腸鏡


🔹 5. 內視鏡 vs. CT 血管攝影(CTA):如何選擇?

🩺 內視鏡 vs. 影像學

raw-image

📌 內視鏡是診斷與治療的第一線工具,CTA 適用於不穩定病人或內視鏡無法確診的情況!


🔹 6. 內視鏡前的準備與禁忌症

📌 內視鏡前準備

胃鏡(EGD):需 禁食 6-8 小時(防止誤吸)

大腸鏡(Colonoscopy)


  • 前一天服用瀉劑(Polyethylene Glycol, PEG)清腸
  • 檢查當天應禁食,避免殘餘糞便影響視野

🚫 內視鏡禁忌症

血流動力學極不穩定(需先穩定病人)

疑似腸穿孔或嚴重腹膜炎

近期腸道手術,可能影響腸道完整性


📌 大腸鏡前需確保腸道準備完成,否則影像品質不佳,可能需重做!


🛑 結語:內視鏡 vs. 影像學,如何選擇?

黑便(Melena)→ 首選「胃鏡」(EGD)

鮮血便(Hematochezia)→ 首選「大腸鏡」(Colonoscopy)

嘔血(Hematemesis)→ 必須「緊急胃鏡」(EGD < 12 小時)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SBP < 90)→ 先做「胃鏡」,若無發現則 CTA

未知出血來源(OGIB)→ 可考慮「小腸膠囊內視鏡」或「雙氣囊內視鏡」

內視鏡無法確定出血位置→ 可考慮「CT 血管攝影(CTA)」


🚑 「黑便做胃鏡,鮮血便做大腸鏡,休克先胃鏡,CTA 找隱藏!」 🚑

avatar-img
Sandwich-Care急救 101:現場救援與急診室觀察
4會員
115內容數
當意外發生,你知道該如何正確施救嗎?本沙龍由第一線消防急救員分享現場救援實戰經驗,深入解析黃金 10 分鐘應變、急診室處置、病情觀察,幫助你掌握關鍵急救知識。從 CPR、哈姆立克法到創傷止血,帶你了解如何在危急時刻拯救生命。無論你是任何人🚨 關鍵時刻,Sandwich-Care 與你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