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言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
✅ 出院後的高血壓控制策略(目標血壓、用藥選擇)
✅ 如何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 1. 中風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1.1 急性期(0-7 天):穩定生命跡象,預防併發症
- 控制血壓、血糖,確保腦部灌流穩定
- 預防深靜脈血栓(DVT)、肺炎、壓瘡
- 評估吞嚥功能,避免吸入性肺炎
- 早期開始肢體被動運動,避免關節攣縮
📌 「急性期目標是穩定生命徵象,並為後續復健做準備!」
🦵 1.2 亞急性期(7 天 - 3 個月):積極復健黃金期
-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最強的時期
- 目標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殘疾
- 物理治療(PT)、職能治療(OT)、語言治療(ST)應儘早開始
📌 「中風後的前 3 個月是康復的關鍵,應積極復健!」
♿ 1.3 慢性期(3 個月 - 1 年):功能維持與長期照護
- 持續物理治療,預防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
- 加強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提高獨立性
- 心理支持與社會適應(避免憂鬱與焦慮)
📌 「慢性期目標是維持現有功能,並適應長期生活模式!」
🔹 2. 中風後的復健治療
🚶♂️ 2.1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PT)
✅ 改善肢體活動能力,減少肌肉僵硬
✅ 步態訓練,避免跌倒
✅ 運動計畫:主動運動(Active Movement)+ 被動運動(Passive Stretching)
📌 「每天至少 30-60 分鐘復健運動,能顯著改善預後!」
🖐 2.2 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OT)
✅ 訓練日常活動能力(吃飯、穿衣、洗澡)
✅ 協助適應輔助工具(如助行器、特製餐具)
✅ 促進手部功能恢復,改善握力與精細動作
📌 「職能治療的目標是讓病人恢復日常自理能力!」
🗣 2.3 語言治療(Speech Therapy, ST)
✅ 改善構音障礙與語言理解能力
✅ 訓練吞嚥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
✅ 若語言嚴重受損,可使用溝通輔助工具(如字卡、App)
📌 「語言治療對於失語症(Aphasia)患者至關重要!」
🔹 3. 出院後的高血壓管理
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控制血壓可以降低 50% 以上的復發風險。
📊 3.1 中風後的目標血壓

📌 「中風後患者的血壓應積極控制在 130/80 以下,以防止再次中風!」
💊 3.2 降壓藥物的選擇

📌 「ACEI / ARB 是中風後降壓的一線選擇,應作為首選用藥!」
🔹 4. 如何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 4.1 生活方式調整
✅ 低鹽飲食(每日鈉攝取 < 2g)
✅ 戒菸、戒酒(吸菸會使中風風險增加 2-4 倍)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車)
📌 「飲食 + 運動 + 降壓藥,是預防中風最有效的方法!」
💊 4.2 抗血小板 / 抗凝治療

📌 「心房顫動(AF)患者的中風風險極高,應使用抗凝劑!」
🛑 結語:如何讓中風病人安全出院並預防再發?
✅ 積極復健(物理、職能、語言治療)
✅ 控制血壓(目標 < 130/80,ACEI / ARB 為首選)
✅ 抗血小板 / 抗凝治療(依據中風類型選擇適當藥物)
✅ 改善生活方式(低鹽飲食、戒菸、規律運動)
🚑 「中風後的前 3 個月是康復關鍵期,血壓控制是預防再發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