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精神》(Tool’s a Hamme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的作者亞當・薩維奇(Adam Savage)是知名科學實驗節目《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之一,他稱自己是一位「創客」(Maker)。在這本書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哲學與實踐方法,並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如何將熱愛的事物轉化為創造力?」
這不只是一本工具指南或 DIY 教程,而是一部關於學習、嘗試、失敗與成長的故事集。書中融合了他的個人經驗,並整理出一套適用於各種創造領域的方法。從如何利用清單來組織複雜的專案、如何面對失敗並不斷優化自己的作品、如何挑選適合的工具,到如何讓創意變成現實——這些都是所有熱愛創造的人需要學習的核心能力。
以下是幾個來自書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幾位「自造者」們的實踐經歷。
薩維奇曾經認為,「清單」是一種過度規則化的工具,會限制創意的自由流動。然而,當他開始投入複雜的創作專案時,他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創造的過程如同一場未知的探險,而清單則是一張幫助你掌握全局的地圖。
有位年輕的電影特效師瑞秋(Rachel)曾經試著打造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機械道具——一隻擬真的機械手臂。她一開始興奮地投入製作,但很快發現自己經常被細節困住,進度停滯不前。後來,她決定改變策略,按照薩維奇的方法,把任務拆解成幾個步驟:
結果,她的專案終於順利完成,還被選入了一場獨立電影的特效團隊。她發現,清單不會限制創造力,反而能讓創意更具可執行性。
許多人談論「失敗是成功之母」,但薩維奇認為,**真正的失敗並不是一場輕鬆的學習經驗,而是會讓人受挫、迷失,甚至放棄的過程。**然而,如果將「失敗」視為「實驗」,那麼每一次的錯誤和嘗試,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步驟。
這讓人想到 19 世紀的一場「自造者革命」——摩斯電碼(Morse Code Translator)的發明。當時的發明家塞繆爾・摩斯(Samuel Morse)和他的夥伴阿爾佛雷德・維爾(Alfred Vail)面臨一個挑戰:如何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在長距離內傳遞訊息?在電報尚未普及、無線通訊更是天方夜譚的時代,他們並沒有高科技設備可供運用,只能依靠不斷的試驗、調整,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摸索。
最初,他們嘗試過許多不同的訊號系統,結果都因為過於複雜或難以辨識而被放棄。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發現訊號越簡單,傳遞越快速,最後才精煉出了一套以「點」與「劃」為基礎的編碼方式,這便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摩斯電碼。這套系統後來成為全球通訊的標準,甚至在無線電、航海、軍事領域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摩斯與維爾的發明,正是「自造者精神」的最佳體現——不斷嘗試、疊代、優化,直到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與書中描述的創客精神如出一轍。Brightworks 木工學校的老師,讓學生們在沒有椅子的情況下,親手打造自己的椅子。第一批椅子通常會在幾天內倒塌,但這些失敗的作品,反而讓學生們透過一次次的試驗,真正理解了結構力學、材料選擇,最終成功製作出真正耐用的椅子。
這也呼應了《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所說:「你不需要知道終點,只需要知道方向,然後做出下一個選擇。」無論是摩斯電碼的發明者,還是今天的創客,只要願意持續實驗,累積經驗,每一次的「錯誤」都能讓你離目標更近一步。
所以,不要刻意選擇「失敗」,而是選擇「持續實驗」,因為創造的本質,就是不斷探索與學習。
許多創客在剛開始時,會對工具產生選擇困難症:應該直接買最好的,還是先從便宜的開始?薩維奇的建議是:「先動手,再升級。」
有位設計師艾倫(Alan)剛開始學習木工時,對鉚釘槍一無所知。他沒有直接購買昂貴的專業工具,而是先用便宜的 25 美元鉚釘槍來練習。三個月後,這把工具壞了,但這段時間內,他學會了鉚釘槍的使用技巧,並理解了自己需要哪些功能。當他決定升級時,他買的工具不只是更貴,而是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高品質選擇。
此外,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簡單但重要的技巧——**不要拿專業剪刀剪紙!**許多人不知道,紙張含有纖維和細微顆粒,會讓刀刃迅速鈍化。所以,想讓剪刀用得更久,剪紙時就用便宜的剪刀,專業剪刀則專門用於布料或金屬。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工具不完美就不開始動手。**創造力來自行動,而不是等待最理想的條件。
薩維奇在書中提到:「我們拿各自的經驗,用文字或雙手、聲音或身體加以篩選,將過去不存在的東西注入現有文化之中。我們不是把自造物放入文化,我們所做的事就是文化。」
這句話,讓許多創作者心有戚戚焉。有人用木工創作家具,有人用編程打造數位工具,有人用攝影記錄世界,也有人用寫作傳遞思想。每一次創造,都是一次文化的累積。
創投家納瓦爾・拉維坎特(Naval Ravikant)說過:「雕琢你想欣賞的藝術品。彈奏你想聽到的音樂。寫出你想閱讀的書。拍攝你想觀看的影片。創造你想玩的遊戲。」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動手吧,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一個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