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愛情電影類型會隨著年紀而改變。青少年時期懵懵懂懂的時候,我最愛的是《鐵達尼號》,那種生死相隨又炙熱的愛,不愧被譽為海上《羅密歐與茱麗葉》,當時的我覺得只要兩個人相愛,管他門第家世背景,愛了就至死不渝。真的談過戀愛後完全不是這樣,開始知道「不喜歡他這樣」、「不認同這個想法」,考慮的東西多了,不是變得市儈,而是更知道自己要什麼。
大學的時候認識了系上一個男生,當時我們天天聊到三更半夜,不光是透過手機聊天,晚上一起吃完宵夜後,我們漫步在街上、公園,邊走邊聊天,有時談談家裡的瑣事,有時討論系上的老師同學、辯論對社會新聞的想法、分享喜歡的音樂和電影,明明才認識一個月卻像認識了很久,然後我們就在一起了。當時所有朋友都覺得我瘋了,才剛從前一段的情傷走出來,我怎麼馬上陷進去了呢?而我只是義無反顧相信我的選擇。但才在一起三個月,我們就分手了,因為各自忙著各自的人生,不想耽誤,也就散了。
分開後的隔年,我第一次看了理察·林克雷特導演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雖然小時候曾在電視上看過,當時只覺得兩個人一直在講話、好無聊。想不到20歲重看卻是完全不同的感觸!我便緊接著看了《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和《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自此,《愛在三部曲》(The Before Trilogy)成為我最喜愛的愛情電影。 而又有誰會想到,原本分手後在社群媒體上只是「按讚」的關係,分手三年多之後的我們居然重新搭上線,聊天的感覺既熟悉卻又像是兩個人重新認識彼此。我們決定重新在一起,至今也即將邁入第五年,有時回想都覺得和《愛在三部曲》的前兩部有些相似!
三部曲分別於1995、2004、2013上映,電影以九年為間隔設定和拍攝,記錄了傑西(伊森霍克飾演)和席琳(茱莉蝶兒飾演)之間三個時期的關係。電影90%都是角色之間在對話,但是觀眾可以從對話中感受到他們的情感、思維、觀念的交流,又因為時間的流逝,除了可以看到他們的外表變得更成熟、也能看到他們想法的改變,甚至還有最後生活在一起的日常摩擦。兩人一路從黎明破曉的維也納、日落的巴黎接續到午夜的希臘;也從20歲、30歲再到40歲,中間相隔了好多年,雖然他們的故事不是一般童話裡的幸福快樂,過程也有爭吵,但卻讓整段感情更現實又不失浪漫。
愛在三部曲的開端,是一輛歐洲火車。當時隻身搭乘火車的席琳和傑西被對方吸引,為了躲避車廂內爭吵不休的德國夫妻,兩人會了一節車廂並且聊了起來,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以前曾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要真的認識一個人,就從他的童年故事開始。」也許就像他們兩個這樣,越聊越想多認識對方,到了快要下車的時候,傑西鼓起勇氣邀席琳一起下車,跟他在維也納度過一晚,而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接下來兩人在夜晚的維也納街頭閒晃的故事。他們想去哪就去哪、覺得哪裡有趣就稍作停留,對路上遇到看手相的吉普賽人、或是在河堤邊喝酒寫詩的詩人,他們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他們也會爭論,但不會就此放棄了解對方;他們去玩遊戲機、打彈珠,去酒吧偷了兩個酒杯,和吧檯的人要了一瓶紅酒,兩人躺在公園上繼續喝酒聊天,傑西說:「如果要我選擇明天就娶你,或是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我選擇娶妳。」也許很多人覺得太過瘋狂,但我想,緣分這種事,總是會讓人想不透,就是會有這麼個人深深吸引你,可以讓你想一直聊下去。不論是以前、現在或是未來;我想,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希望自己可以有個無話不談的伴吧?就像傑西和席林一樣,我很喜歡兩個人這樣暢所欲言的關係,對我來說,這是真正的靈魂伴侶要具備的條件。
第一集的最後,兩人在維也納車站依依不捨地道別,並約好下一次見面的時間。但是,他們沒有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
時間過去了九年,傑西成為了暢銷作家,而他的暢銷書,寫的正是兩人在維也納的相遇。因為簽書而四處巡迴的他,最常被媒體問到的,就是書中的女孩後來有沒有赴約,而他也總是一笑置之。在來到巴黎簽書的這天,他在人群中看到席林,趁著空檔,他拉著席林在巴黎逛逛,他們在公園長椅上、車上、船上聊天,他們有些想法已經不像九年前相識時積極正向,言談中也可能有一絲絲憤世忌俗,雖然和多年的想像不同,但他們終究是好不容易才又見到彼此,原以為早已沉寂的火花又再次燃燒,而且經過九年的沉澱,多年不見的美化、幻想,讓兩個人更捨不得分開,傑西原本要搭飛機離開的,隨著時間流逝,他一直說:「還有時間」、「再等一下」直到他來到席林的租屋處,席林拿起吉他,對著傑西輕輕哼唱自己的作曲,原來席琳還沒有完全忘記他,而他亦然。於是這一次,傑西決定留下,選擇和席林共度餘生。
時間總是快得出人意料,故事到了第三集。說是終點,卻也是我很佩服編劇導演的一集。人們總喜歡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以前的童話也只在結婚的當下戛然而止,從來不會特別去描述後面的相處,但《愛在三部曲》做到了。從第一集的浪漫相遇、到第二集不顧一切的相伴相隨,第三集已經結婚幾年的兩人,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傑西要面對當初拋家棄子的官司、監護權與探望權的爭取、席林害怕變老的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傑西厭棄,愛情裡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還有照顧孩子的壓力都在這一集表現出來,雖然不會到淋漓盡致,但是我們從兩人的肢體接觸、言談間的爭鋒相對,再對照前面兩集的甜蜜,那感覺就明顯許多了。
傑西和席林緊繃的關係一直得不到緩解,他們以為透過旅遊、和朋友聚會就可以減少衝突,但即使是在燈光美、氣氛佳的旅館,還是提高不了兩人之間已經冰冷的溫度。第一次看到這時,我也不禁悵然,原來不管再怎麼浪漫的相遇、不管前面在怎麼奮不顧身去愛、去試,只要日子一長、相處時間一久,都改變不了這樣冷言冷語的爭吵嗎?一直以來我都是「不婚主義」,認為維持戀愛時美好的樣子,比真正去面對婚後的瑣事簡單好多。難道第三部就是要驗證我的想法了嗎?
但好在,最後傑西決定走出門,他在河岸邊的座位看到孤零零的席林,傑西坐下開始和席林攀談。沒錯!就像二十前他們在火車上相遇時一樣,傑西想讓席林知道,他還是當年那個為她深深著迷的美國男孩,即使他們有過爭吵、可能說出了傷人的話,但他最愛的還是她,並且一直都是。席琳一開始仍然冷言冷語,傑西也放棄的責備她,責備她總是把自己當作當年的小女孩,不願意接受婚後相處會有摩擦的事實。也許是潔西的話點醒她?也更或許是席林更怕傑西真的放棄她,席林終於漸漸鬆懈下來,不再像原先那樣盛氣凌人。我想這才是真的愛情吧,即使吵過、罵過、奚落過,還是想和那個人牽著手,看過風景、度過難關。
《愛在三部曲》藉著黎明、日落和午夜,描寫了愛情的不同階段/樣貌。
三部曲的最後,雖然吵完架的兩人靜默的一起坐著,但天又漸漸亮了,再度迎來破曉。正好迎合了三部的片名,也象徵著兩人關係的轉折點:日出和日落之間是一種美好但短暫的過渡,而午夜則是徹底進入黑暗,象徵關係的轉折,但黑暗過後便是黎明,又可以一起創造美好回憶的感覺。
最後送大家我最喜歡的小片段,希望大家都可以遇見相看兩不厭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