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思考成就了智者)
摘自—絕對讓你感悟的小故事
智者有兩個徒弟。一次,他們看到屋裏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
這時候,徒弟甲説:「這隻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做努力呢?牠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
徒弟乙說:「這隻蜜蜂真頑強,牠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
他從中得到啟示:做人應該像蜜蜂那樣,鍥而不捨,敗而不餒,百折不撓。
於是,兩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他們只好去找智者來評理:「我們的觀點,究竟誰的才是正確的呢?」
智者說:「你們誰都沒錯。」
兩個徒弟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個人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智者早就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他微笑著,指著桌上的一塊大餅,吩咐他們把大餅對半切開。徒弟二人照做了。
智者接著問:「兩個半塊餅,你們說說看是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
兩位小徒弟面面相覷,都回答不出來。
看著兩位小徒弟,智者微笑著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質的相同。」
作者感悟:
世上萬事萬物也是如此,許多表面看似相同的,可能是相殊甚遠;而表面相殊的,倒可能有質的相同。
生活中的不少錯誤,有時就是因為看不到這一點而產生的。
先閱讀故事,再思考故事,其作用在於,重建邏輯思惟。如果要我給邏輯思惟設定一個上限等級,我可能會設置為"9999"。
不過還是提醒,阿母母(不是那個阿姆姆= =+)我是非專業的自學派,一切自學分享僅供參考。
很久很久以前的我在這則故事中學到兩個東西:
"觀點"的意思用一個情境小故事來說的話,就是十個人聚在一起爭執一支尋常藍筆哪邊製作的好。
當多數人湊在一起,總是有聊不完的天,論不完的事。
這邊呈現的就是十個人十個不同的觀點,甚至有人直接穿越筆本身討論筆之外的觀點。如果把情境設置的嚴重些,那就是十個人開始吵架,每個人都說自己的觀點才是最好。
這時候,就必須讓自己把"觀點"回歸到"本質",才會在繁雜的事件中獲得清醒。
這支藍筆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書寫的作用,所以這支筆好不好寫,寫起來順暢嗎?
重點是,這就是一支筆,要被拿來寫字的筆。無論這十個人怎麼吵,筆終究是筆。
從這個情境小故事,可以很容易發現,這十個人在各自的觀點上爭執,是沒完沒了的,對自己和事情本質上可帶來的幫助可說是微乎其微。我不會說完全無益,是因為這十個人有可能吵著吵著瞬間領悟到"原來我們每個人觀點都是主觀的,這樣下去吵也是浪費口舌。"如果說每個人都能在事件中,突然各自領悟學習,那這個事件就是有成功發揮作用、有益於眾人的,這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所以,吵架沒有絕對不好,重點彼此要有所領悟學習,那就是一場有作用的吵架。
後來,我把我在這個《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的小故事中所學習到的領悟,套用至英雄電影中,我發現可以達到加深自己對這個領悟的理解力,還有達到實際驗證的作用。
我們在看英雄電影的時候,很常會有人爭執,對錯、黑白、正邪等等的相對詞,就為了自己所支持的一方,吵到眼紅,吵的不可開交,甚至辱罵彼此這樣。
那我在一旁觀察的時候,我就在想"發生什麼事了?有必要吵這麼兇嗎?"
這時候就可以發現,自己主觀所抱持的觀點,就容易"盲目的希望"其他人也應該要與自己有相同想法,並且共同支持。
可是,從藍筆的情境故事就可以明白,每個人欣賞的觀點會有所不同。
所以,觀點不同這件事情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關鍵在於"回歸本質"。以英雄電影來說,我所觀察到的正派與反派,本質上都是愛地球、保護地球、執行自己認為對地球好的計劃。
可是,當我們只是盲目的站在彼此的對立面時:
正派:"對方在搞破壞,在做危害地球的事!"
反派:"我要執行對地球有幫助的計劃,你們為何都要阻礙我!"
無論正反,本質都是愛。
所以,大範圍看上去,大家都是很有愛的人,何必在這打打殺殺的互相傷害呢?而且,本來都是對地球有愛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執著,反而彼此都在製造更大的傷害給地球。
而從這英雄電影,也能發現到,當一個具有超能力的英雄或反派,總是主觀的活在自己所認知的世界中,不懂思考,邏輯思惟能力不足,只知道以情感驅使而為之,表面上看似為眾人好、為世界好,本質上其實是為了成功實現自身想法,而非真正的無私奉獻。
欸~這不代表他們是刻意而為之,或許連英雄和反派本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簡單來說,能力很強大,自覺力卻不高。
其實有時候,或許反派的自覺力會比英雄高,能夠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願意承擔。
這個主題我思考到後來,我發現問題還是得讓大家能有一個可以實際作用的解決方案。而且,要多數人都能用得順手的方法。
"既然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為何還要談是非論對錯?所以,所謂的是非對錯究竟是什麼?"
"鞋子穿對?穿錯?發生什麼事情會讓鞋子穿錯?穿成其他人的?或是不合腳啊…不合腳…不合適!對啦!那就是"合適"與"不合適"啊!"
"你們在這裡為了彼此不同的觀點而爭執,合適嗎?這支筆終究是要拿來寫的,不是讓你們用來吵架的。"
"你們本質上都是愛地球,為了彼此相同的本質而引發戰爭,合適嗎?你們都對,都沒有錯,本質上都是愛。既然都是為了愛,那能不能好好的坐下來討論一個平衡圓滿之道呢?能不能嘗試用智慧處理事情,而不是用武力呢?"
這畫面很理想,難在於個人能不能理性的放下自己的所有一切主觀!
如果是以英雄電影來說,我相信英雄和反派成功率更高,因為有愛的能量為根基。
心中懷愛之人,皆有無限可能。
我是一傻媽,生活圈有限,許多思考觀點,能夠實踐之處不多。大多還是反覆觀照自己生命經歷,以及用心體驗和解讀各影視媒體作品的方法做驗證。
說到這個,我個人其實沒啥出遊經歷,所以:「我讓思考帶領我環遊世界。」
出遊探險有出遊探險的作用,但我不迷信必須從這裡去到那裡才能理解或體驗什麼。就我觀察,有許多人去到各個不同的地方,不斷的向外尋求內心安定,常得一時療癒,內在安定依然缺乏。
其實,當內心力量穩定,無論外界如何紛亂都是動搖不了自己的。所以,還未穩定的內心,又試圖在本就紛亂無常的外在環境中尋求安定,很難獲得安定是自然的。根本上,還是得向內自省。
自己總是無法用刀叉好好進食,還以為是刀叉的問題,尋遍世界各地只為尋得合適的刀叉為自己所用,苦尋多年不得。原因,根本上的問題,不是刀叉的問題,而是自己沒有好好練習使用刀叉啊…XD"
通常安定,大概就是來一個事件給自己有一"當頭棒喝!"之感,便能瞬間安住。所以,待在一處不見得無用。以這刀叉故事來說,可能這個人某天遇到一位大媽教他如何有效使用刀叉,結果他一下就會了!此人,便在當下瞬間領悟到,原來不是刀叉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啊!XD"
從蜜蜂而產生不同觀點的事件來說,本質上兩人都從蜜蜂的事件中各自學習,各自領悟,分享彼此領悟,欣賞對方領悟,不需要浪費時間起爭執,這樣就可以了。
以此邏輯無限延伸出去,就不難發現其實我們人跟人之間的許多是是非非,有的沒的紛爭,其實真的可以不用。
雖然說,吵架不見得無用,但在吵架的過程中,還是會讓彼此流失掉不少養分的。如果能在短時間內領悟,何必拖長時間習得。更有效率的學習,就能更快的強化自身作用、加速自身作用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