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美國出版業看似風光美好,但深植社會的偏見、種族主義皆被資本主義下的金錢、名聲掩蓋,唯有深入產業扒開那一層外皮,才知道底下的不堪。
黃色臉孔裡最顯而易見的是,白人女主角茱恩將亞裔雅典娜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華人移工的故事據為己有,當成自己的新作-最後的前線發表後,她明確知道自己是小偷、剽竊犯,還有...種族歧視。出版商也瞭解一個白人要書寫一個大部分的情節都發生在中國的故事,會在社會大眾間引發許多爭議,比如說文化真實性(茱恩不是華人離散族群,所以書裡的中文用詞、取名習俗、描述種族歧視的段落都有可能真正傷害。)。最後書商決定將茱恩定位在一個背景多元、小時候過許多地方、閱歷豐富的白人女性,同時還以筆名珠妮帕.宋出版。
書籍出版後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版,但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討論,比方說
- 最後的前線是歷史剝削小說,將令人不適的過去,幫成娛樂的道具,目的是用來取悅白人
- 最後的前線有一堆的文化錯誤
- 這一波華裔美國小說家的作品都是垃圾,因為他們沒半個人真正經歷過天安門事件或是文化大革命事件。
我在想,如果以這些評論為依歸,那最後的前線只能是由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才能寫出來嗎? 如果一個西方作者對歷史研究透徹,那他沒有資格寫一本不是自己種族的歷史小說嗎?又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得經歷過什麼事才能寫什麼,那誰來把看似枯燥的歷史事件融入大眾文學,喚起當代人的注意? 雖然那些負面討論是匡靈秀虛構的,但我們都知道現實中如果有一樣的事情發生,也會出現一樣的以種族為名的負面聲討。
有趣的是,茱恩確實讀遍所有雅典娜搜集的歷史資料,面對網路上的酸言酸語,已經想好自己的反駁言論,包括
- 即使那個時代中國人遭到西方人歧視,並不代表中國人不會歧視他人。有白紙黑字證明那時候的中國人稱呼阿拉伯人、摩洛哥人為黑鬼。
- 西方傳教士確實在當時帶著高高在上的的態度,但各種紀錄和回憶錄顯示還是人改信基督教。相反來說,只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便認為改宗教不可能發生,不也蠻種族歧視的嗎?
- 說實在的,書中有些場景設定在加拿大還真他媽有點道理,因為那些中國工人是先坐船到加拿大才到法國,你去查個維基百科就知道了。
所以我認為,一個創作不關乎你的背景,而是你有沒有研究透徹。一個白人可以寫亞洲歷史,一個中國人可以創作雷鬼音樂,一個非洲移民也可以朗誦唐詩三百首,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