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有資格書寫誰的苦難?——閱讀《黃色臉孔》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小說的核心概念不是我的,但救了這本書的人是我。


女主角茱恩是名不見經傳的白女小說家,從小熱愛寫作的她致力成為暢銷書作家,可是寫出的作品卻被頻頻打槍不賣座。相比之下,華裔出身的「好友」雅典娜卻是鎂光燈下的寵兒:出道即巔峰,一口上流英文腔和如超模般的美貌更為其成名錦上添花。


茱恩嫉妒雅典娜的才華,時常在午夜夢回間渴望替代她。沒想到這樣惡毒的幻想竟成為現實:某日兩人在雅典娜的公寓聚會時雅典娜竟意外被鬆餅噎死。面對書房裡雅典娜不為人知的新書原稿,茱恩當即決定佔為己有……


文化指涉的必要性


寫作基本上而言,是一種同理的練習,閱讀可以讓我們設身處地活在別人的人生中,文學則會搭起橋樑,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大更廣闊,而非更狹隘。
raw-image

小說中的雅典娜和茱恩其實分別代表兩種寫作文化的對峙:咬文嚼字、高不可攀的吊書袋 vs. 親近讀者的大眾商業取向


雅典娜為凸顯自己的亞裔身份,會在作品裡穿插大量中文原文以及無任何旁註的文化典故,雖然死忠粉們將其解釋為「完整保留並尊重亞裔文化」,但對亞洲文化毫無頭緒的讀者卻變成了難以親近。


這樣堅持以異文化書寫真的能成功干預以白人為尊的出版市場嗎?


不同於雅典娜極力賣弄文字,茱恩堅持在保留文學性的同時提供容易讓讀者理解、共情的作品,她認為親近大眾才能增加傳播性,同時賦予市場商業價值。


寫作其實歸根結底是一種同理練習,我們通過文字和素未謀面的書友/創作者建立連結。不顧他人感受的發聲是否只會成為吵鬧和喧嘩?



文化挪用延伸出的隱形種族衝突


大家接觸文本時抱持這麼多偏見,是由他們自認為作者的理解導致。如果我假裝是個男人,或是個白人女性,那我的作品會得到什麼樣的迴響。文本本身可能完完全全一模一樣,但待遇可能就會是書評毒藥和成功大作的天壤之別。
raw-image


書中雅典娜的遺稿《最後的前線》講述的是一戰華工的歷史,而茱恩也在偷竊手稿並嘗試出版的前後遭遇一系列瓶頸:首先是她不得不以「茱妮帕·宋」這混血風的筆名出版該書,作者肖像也故意使用曬成古銅色、難以分辨族裔的新照片。因為自己的白人身份,茱恩在審稿期間免不俗被亞裔企劃助理嗆聲要求文化敏感度調查。新書發布後,當讀者們得知茱恩非亞裔的身份更是毫不留情地引發網路炎上攻擊……


這都讓我們產生疑問:關於華裔的悲慘過去是否只能由華裔作家來書寫?

又或者,是否華裔作家只能被禁錮在「書寫華人文化/歷史」這種狹隘的框架中,不得翻身?


當文學界,乃至整個社會,反覆強調邊緣文化、為多元文化的平等搖旗吶喊之時,是否也讓其變成反誘因——邊緣文化被主流文化更加隱晦地排擠厭惡,而邊緣族群也因試圖捍衛政治正確翻身從「被奴役者」成為「奴役主」?


誰有資格書寫苦難?


藝術一旦創造出來之後,就算私密的事物變成某種奇觀,痛苦依舊會留在原地,不會消失。
raw-image


無可厚非,茱恩品行惡劣,但是雅典娜也並非白蓮花,甚至也是一個「文學慣盜」——她通過改寫搬運親友的經歷,模擬寫作場景來測試真人反應,甚至是採訪戰後受害者以幫助創作。如此殘忍地劌心刳肺對受害者顯然是二度傷害,雖無法構成法律公文裡對抄襲的定義,卻無可厚非是道德上的抄襲侵權


歷史或許真的需要有人作為出口去表達傳承,而黑暗題材的作家往往背負替大眾分析表達的責任。雅典娜在無形之間把自己捧高為救世主,認為自己可以將創傷去蕪存菁,將黑暗的砂礫打磨成耀眼的鑽石,殊不知傷痛就是傷痛,它永不褪色,無法被任何形式藏匿於無形。


或許沒有誰有絕對權利輕描淡寫那些隨風而逝的傷痛。


作家只是被建構的藝術品


她就跟我們沒兩樣,而在摧毀她的過程中,我們創造出了一群觀眾,也為我們自己創造了道德上的權威。


小說裡的雅典娜其實像極了真實世界中的匡靈秀——聰穎傲人、名利雙收,寫作出版之路順遂平坦。然而身為成功者的她為何卻能生動刻畫書中魯蛇茱恩的失意,寫盡那些隱秘的酸澀、嫉恨及無奈呢?


我想,或許是每個作家的心裡,都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小獸,擔心已擁有的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一個錯池便會付之東流。作品會被行銷企劃針對大眾喜好精心包裝,甚至連創作構想、作者生平等都是被用心建構過的藝術品。


當他們選擇成為一個作家,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放棄了純粹的寫作、以及文學帶來的肆意的快樂。

寫作再也不是書寫自我,而是書寫某種試圖被認可的人生。


總結


這是我從去年年末就期待至今的小說,這本書出版即巔峰,蟬聯北美銷售榜諸月熱評不退。不同於之前的作品,作者匡靈秀以辛辣的筆觸、細膩的內心描繪讓我們窺見出版業界的暗黑秩序,以及異文化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小說人物鮮明,幹話連連卻也金句滿滿。作為17歲就出國留學、長期身處異文化的我對於文中諸多細節都有感觸頗深的共鳴,而茱恩對於寫作意義的思考也深深打中我。


最後也要誠摯感謝優秀譯者楊詠翔老師的用心,讓我們能以非常本土卻又不減西方文學風情的方式一窺匡靈秀的奇幻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期一會沙龍📚閱讀生活|文化觀察
2會員
2內容數
📍🇨🇦 𝒜𝓂𝑒𝓈𝒽𝒾|📚愛小說的人文觀察仔 🔛三個觀點 + #四字書評 分享一本書 🌸日本先生不看書,我幫他普及日本文化 🍡旁門左道文化觀察🫱 #一期一會豆知識 🌟超級愛書 #ameshi六星愛書 ༘* ༘* 📪合作邀約歡迎寄信⬇️ 💌work.ameshi0902@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你睜開了眼睛,但卻甚麼都沒看見" 泰爾妮能順利存活,除了好運加身之外,家人默默為她準備各種東西,這些經歷過恩典之年的女性都在為她的存活而努力,但當初的她沒看見。 不覺得很像這個世界的縮影嗎? 人們為了下一代付出,排除障礙、努力鋪路,但懵懂的孩子通常不會發現,因為這些人日復一日的付出已成為他的日常。
Thumbnail
"你睜開了眼睛,但卻甚麼都沒看見" 泰爾妮能順利存活,除了好運加身之外,家人默默為她準備各種東西,這些經歷過恩典之年的女性都在為她的存活而努力,但當初的她沒看見。 不覺得很像這個世界的縮影嗎? 人們為了下一代付出,排除障礙、努力鋪路,但懵懂的孩子通常不會發現,因為這些人日復一日的付出已成為他的日常。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本書作者出身小資產階級勞工的家庭,這是一本關於她父母親生命軌跡的紀錄,包括他們的經歷、認知、習性與社會關係。書中包括〈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故事,內容透過人物及其生活的再現,描繪了我們日常的階級/階層關係。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Thumbnail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Thumbnail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