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其實是拼裝工業。工廠先大量製造各種零件,然後將各種零件拼裝起來。汽車是如此,機器人也是如此。
機器人有很多種,其中人形機器人,和人類最相似。也就是說,人形機器人,和人類一樣,有頭、有身體、有四肢。
人形機器人,頭部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能看、能聞、能聽,不需要吃,嘴巴只是用來說話。
人形機器人身體,不需要內臟,但需要動力。而且要能自行充電,補充能源。人形機器人四肢,要和人類一樣,自由彎曲,能做很多工作。
最重要的,人形機器人必須有大腦,也就是人工智慧。由人工智慧控制整個人形機器人。
除了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之外,其他部分,也就是說其他零件,全部可以由不同工廠,大量製造。甚至可以由無人工廠大量生產,然後再組裝起來,就如文章開頭說的組裝汽車一樣。
既然是由大量零件來組裝,當然可以像汽車一樣,半年回廠保養一次。如果零件壞了,也可以修理或替換。或許有一天,街上會出現很多機器人維修店。
其他部分都可以大量生產後,再拼裝起來。唯一複雜的,就是類似人類的大腦,指揮控制中心,也就是人工智慧部分。這部分其實就是晶片。
再過幾年,機器人公司可能開會協調,確定標準化人形機器人規格,然後就可以像汽車一樣,大量生產,大量製造。會由不同公司,分別生產各種不同零件,再由機器人公司統一組裝。
人形機器人的各方面都可以標準化,但是,臉部必須客製化。每位人形機器人的臉部,都必須合乎顧客需求,按照顧客需求來設計、製造。這在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
大量標準化生產之後,成本就會大幅降低。等人形機器人售價和一輛汽車差不多時,就會開始普及,進入家庭。
目前每個家庭中,都有些大家電、小家電。大家電如冰箱、洗衣機、電視、冷氣機......。小家電如微波爐、電鍋、電風扇、電暖器、捕蚊燈......。還有電腦及其他家電。這些大家電、小家電進入家庭時,幾乎沒有抗拒、阻力。可是當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時,是否會有抗拒、阻力呢?目前還無法知道。
當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後,是要當成可移動的大家電呢?還是類似外傭的可移動傭人呢?還是當作家中的一分子?這些問題,現在都還沒有答案。
以後可能家家都有人形機器人,家務工作都由人形機器人做,很多照顧工作也由人形機器人做,人類就可以從工作中脫離。
至於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家家有人形機器人的時間,可能很快就來了。現在必須要先做準備,列出人形機器人的統一規格、基本功能、保固時間。並訂定相關法律,標準化契約,釐清機器人公司、顧客責任。
人形機器人要服從人類命令,依照主人指示做事。而且,人形機器人絕對不能傷害人類。在緊急時,甚至願意為人類而犧牲。這些都必須在買賣契約中,註明清楚。
或許我們有生之年,就會見到家家有人形機器人,為我們服務。人形機器人普及速度,或許比智慧型手機快。而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後,對家庭可能會有巨大改變、影響。
但是,如果萬一機器人失去控制,變成人類的敵人,人類大概就要滅亡了。這一點,事先也要防備。
另外,據新聞報導,馬斯克預測:204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至少會有 100 億台人形機器人,每台價格落在 2 萬~2.5 萬美元(約新台幣64.6萬元至80.75萬元)。
請看下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