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台灣學生都有過相同的困擾:接受多年英語教育、擁有豐富英文考試經驗的我們,卻對開口說英文感到異常不自信及害怕,總是想追求native speaker的腔調及用詞、避免文法及用字錯誤,最終反而連話都說不出口。
毫無疑問的,我也曾經受此困擾,直到我在大學時去到歐洲交換,看到完全不一樣的語言學習模式。
交換學生期間,我遇到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老師。一位義大利老師,帶著濃濃的義式英語,但講解清楚,沒人聽不懂;另一位德國老師,英語標準到不行,但某天上課時,他突然忘記了一個單字,直接用德文問大家:「這個怎麼說?」
這些經驗讓我意識到——語言能力並不取決於是否偶爾忘詞,真正重要的是溝通的流暢度。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人其實都很包容,我們都是非母語者,彼此何必太嚴苛呢?
當然也些人會想:「那麼,要求發音標準的人都是笨蛋嗎?」又或者你曾親身經歷過口音歧視。
確實,這類歧視存在(像川普近期被質疑歧視帶有口音的記者),但我們要思考:這些歧視真的只是因為口音,還是純粹的刻板印象?一個亞洲人再怎麼努力,別人也不會因為你口音標準就把你當作美國人。歧視本質上與口音無關,對方若有心針對,長相、膚色都可能成為攻擊點。
不過,大多數人其實是善意的!我自己在國外也鬧過不少笑話。有次在宿舍電梯,英國人問我:「How about your flatmates?」我完全愣住:「Flamates 是什麼?」(如果你秒懂,Good job!)看到我的困惑,他們立刻換個詞,我們的對話也順利繼續。 追求像母語者一樣的發音,當然能讓溝通更順暢,也可能帶來職場上的加分。但追求口音應該建立在「先敢開口」的基礎上,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在歐洲,我見識到英語溝通的真實樣貌,徹底改變了我對口音的看法。除非是特殊場合或職場需求,否則世界對「語言錯誤」的容忍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得多! 所以,大膽開口吧!就算發音或文法不完美,那也只是塊美味蛋糕上的微酸櫻桃,可能讓你尷尬個幾秒,但吃到最後,大家只會記得蛋糕有多好吃!
感謝大家讀到這邊,口音一直是我自己非常有感觸的議題,希望大家再看完之後,能夠更大方的開口、更正面的看待出錯,包容自己及別人的小失誤,其實我們都比想像中的還要優秀!
也期待大家能夠跟我分享自己的經驗😊
(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與利用,圖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