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台灣學生都有過相同的困擾:接受多年英語教育、擁有豐富英文考試經驗的我們,卻對開口說英文感到異常不自信及害怕,總是想不斷追求native speaker的腔調及用詞、想要避免文法及用字錯誤,最終反而連話都說不出口。
毫無疑問的,我也曾經受此困擾,直到我在大學時去到歐洲交換,看到完全不一樣的語言學習模式。
交換期間的marketing是由義大利老師上課,他的英文帶著明顯的義大利腔,但是不會讓人聽不懂,整個上課期間,也沒有人覺得奇怪或是因此出現教學問題。
而另一門課的老師則來自德國,老師的英語腔很標準,但我一直記得有一次上課老師想舉個例子,但忘記英文的說法,因此用了德文詢問台下的學生該怎麼說!
這些經驗很自然得打破我曾經的憂慮,一時的忘記並不代表我們的語言能力。在現實生活的溝通中,除了少數惡意歧視外,更多的是包容與耐心。
我們都不是英文的母語使用者,相煎何太急呢!
語言的意義是甚麼呢?(絕對不是考試😆)是為了表現發音有多精確嗎?還是為了看誰用了更高級的詞彙?
想當然爾都不是,語言是溝通的載體,人類從畫圖、繩結,發展出文字語言,就是為了更順利的交流與生活,而不同地區因為地理隔閡及生活習慣,形成各自的口音及慣用語,又有什麼是正確的發音呢?(只不過是誰是主流英語國家,就以這國的口音為準)
學習語言是為了能開口說話、能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意思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如果因為口音和文法,導致不敢開口,豈不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讀到這裡(如果有人讀到這的話),一定很多人會想那現在要求發音的不都是笨蛋?或是本身其實就面臨過被歧視的狀況。
這些情況並非不存在(美國總統川普就有相關新聞),但我們也要思考,這些歧視行為真的是因為口音還是單純的歧視?一個亞洲人就是不可能變成美國人,如果一個人存心歧視,即使口音完全像道地美國人(其實美國也有各種口音〕,有心人士也可能會進一步歧視你的長相、膚色,沒有結束的一天。
但我個人的經驗讓我覺得,世界上惡意的歧視還是小部分♡像我在交換鬧過不少小笑話:
某次在宿舍電梯裡遇到英國人問我:How about your flatmates? 我完全傻掉:flamates是什麼(已經知道的朋友goodjob),看到我的尷尬,他們馬上換了個詞,我們的small talk也順利下去。
Speak like native speaker 當然是好事,可以讓溝通更順利,工作上可能也會博得好感,但我想這是錦上添花,在已經有溝通能力及敢開口說話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口音,如果只是日常溝通,口音就更並不是那麼重要。
在歐洲看到了英語溝通的真實狀況徹底改變我對口說的看法,雖然我的所見所聞只是世界的某一部分,但我想這也代表我們可以改變對英語口說的看法。除去工作需求及特殊場合,世界的容錯率可能比我們所設想的還要大很多!
因此大膽開口吧!就算錯了可能也只是一塊美味蛋糕上的微酸櫻桃,酸酸的一點點尷尬,但吃到最後,大家都只會記得蛋糕有多好吃。
感謝大家讀到這邊,口音一直是我自己非常有感觸的議題,希望大家再看完之後,能夠更大方的開口、更正面的看待出錯,包容自己及別人的小失誤,其實我們都比想像中的還要優秀!
也期待大家能夠跟我分享自己的經驗😊
(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與利用,圖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