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
我將此命名為「體貼者的詛咒」,因為那其實是個悖論:大多數人都想當個體貼、善解人意的人,但對這些人來說,這卻有如一出生就遭到巫婆下咒。旁人的期待使他們感到困擾和窒息,卻覺得無法改變。體貼的人以為表達自身需求就會遭受排斥及受到冷淡,於是他們壓抑許多重要部分,包括憤怒、厭惡等情緒,結果卻讓這些情緒堵在內心裡悶燒。旁人對此一無所悉,因為體貼的人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等到某天他們忽然炸鍋了,便會嚇壞眾人。此時體貼的人覺得不被認可,再度加重自己那種不應對人發怒的不健康觀念,於是循環(即「詛咒」)便一直延續下去。
大多數受體貼者詛咒折磨的人,童年時都曾滋長出一些(或許多)無益於自己的「價值條件」。
許多體貼的人屬於迴避憤怒型:我們過度恐懼衝突、反對或批評。
迴避憤怒型的反面是尋求認可型。在我的經驗中,多數承受體貼者詛咒的人是這兩者的合體(雖說就某些人而言會更常使用其中一種)。
作為一個成人,當你能確保自己能得到這些人的肯定(那些確實凌駕於你的人,例如老闆,或那些你不自覺地允許他們在你之上的人,例如伴侶、朋友、父母),你將覺得世界太平,感到片刻的平靜安全與自覺良好。這說明了為何體貼的人常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體貼的人傾向於「全有或全無」的思維習慣:如果我不是百分之百這樣,那我就是(不好的)那樣。這往往演繹成:假如我沒有全心投入、給予人們所期望的一切,那我就是個卑劣、自私、差勁(自行加入你覺得適當的負面詞語)的人。這將導致自己筋疲力盡,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
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協助你做出改變,讓你體貼依舊,但只在你願意的時候。也就是,當個有所選擇的體貼、可愛之人。換言之,從體貼者詛咒掙脫,將它轉為祝福。
本書內容雖常有「見第幾頁」等不連貫的敘述,但整體而言相當豐富,涵蓋人本與認知行為取向的概念,以及溝通技巧等主題,兼顧內在調適與外在應對。此外,書中討論的內容亦可延伸至《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完美主義等相關議題,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