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中的山地龍與平洋龍:概念、運用與案例分析

風水中的山地龍與平洋龍:概念、運用與案例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山地龍」與「平洋龍」是風水學中對不同地形環境中龍脈(地氣運行路徑)的分類。這兩種概念在風水文獻中早有記載,並被歷代風水師廣泛討論和應用。


「山地龍」與「平洋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風水經典,如《葬書》(晉朝郭璞著)、《青囊經》、《地理辨正》(蔣大鴻著)等。這些經典中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山地龍」和「平洋龍」這兩個詞,但已經明確區分了山地和平原地形的風水判斷方法。


- **山地龍**:指山脈的走向和起伏,山脈被視為龍脈的主體,地氣通過山脈運行。

raw-image


- **平洋龍**:指平原地區的水流走向,水被視為龍脈的載體,地氣通過水流運行。

raw-image


「山地龍」與「平洋龍」這兩個名稱在明清時期的風水文獻中逐漸明確化,例如《歸厚錄》、《相地指迷》等書中都有詳細論述。


二、歷代風水師的提及

1. **郭璞(晉朝)**:

- 在《葬書》中提到「山為骨,水為血」,強調山脈和水流在風水中的重要性,這可以視為「山地龍」與「平洋龍」概念的雛形。

2. **楊筠松(唐朝)**:

- 被尊為風水學的祖師之一,他的著作《撼龍經》和《疑龍經》中詳細論述了山脈的龍脈走向,為「山地龍」理論奠定了基礎。


3. **蔣大鴻(明朝)**:

- 在《地理辨正》中明確區分了山地和平原的風水判斷方法,強調平原地區「以水為龍」,這與「平洋龍」的概念一致。


4. **張心言(清朝)**:

- 在《地理辨正疏》中對「山地龍」與「平洋龍」的區別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並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


三、風水運用中的差別

「山地龍」與「平洋龍」在風水運用中的主要差別在於地形的不同,導致判斷地氣的方法和重點也不同。


**1. 山地龍的運用**

- **特點**:山地地形起伏明顯,山脈走向清晰,地氣通過山脈運行。

- **判斷方法**:

- 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和形態,尋找龍脈的主幹和支脈。

- 選擇穴位時,注重「靠山面水」,即背後有山脈依靠,前面有水流環繞。

- 強調「藏風聚氣」,即選擇地氣聚集、風勢柔和的地方。

- **案例**:

- 例如,北京十三陵的選址就是典型的「山地龍」風水實踐。陵墓背靠燕山山脈,前面有水流環繞,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符合「藏風聚氣」的原則。


2. 平洋龍的運用**

- **特點**:平原地勢平坦,沒有明顯的山脈,地氣通過水流運行。

- **判斷方法**:

- 觀察水流的走向和匯聚,尋找水龍的脈絡。

- 選擇穴位時,注重「以水為龍」,即水流匯聚之處為地氣聚集之地。

- 強調「水聚氣聚」,即水流緩慢、環繞的地方為吉地。

- **案例**:

- 例如,蘇州古城的布局就是典型的「平洋龍」風水實踐。蘇州城內水系縱橫交錯,水流緩慢環繞,形成「水城環匯」的格局,符合「水聚氣聚」的原則。


四、實際案例對比**


案例1:山地龍(北京十三陵)

- **地形**:位於燕山山脈,地勢起伏明顯。

- **風水布局**:

- 陵墓背靠山脈,形成「靠山」的格局。

- 前面有水流環繞,形成「面水」的格局。

- 整體符合「藏風聚氣」的原則,被認為是風水寶地。


案例2:平洋龍(蘇州古城)**

- **地形**:位於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地勢平坦。

- **風水布局**:

- 城內水系縱橫交錯,水流緩慢環繞。

- 水流匯聚之處形成「水聚氣聚」的格局。

- 整體符合「以水為龍」的原則,被認為是繁榮富庶之地。


**總結**

「山地龍」與「平洋龍」是風水學中對不同地形環境的龍脈分類,其判斷方法和運用重點有所不同:

- **山地龍**:注重山脈的走向和形態,強調「靠山面水」和「藏風聚氣」。

- **平洋龍**:注重水流的走向和匯聚,強調「以水為龍」和「水聚氣聚」。


這兩種理論在歷代風水文獻中都有詳細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實際的風水實踐中,例如北京十三陵(山地龍)和蘇州古城(平洋龍)就是典型的案例。

avatar-img
陳昱勳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昱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吳景鸞的《陰陽天機書表》闡述了古代陰陽學說的發展脈絡,從早期大家到漢代的偏差,再到唐代丘延翰的貢獻與失傳,以及宋代的重新整理。文章特別強調了正統陰陽學說的傳承與失而復得,以及吳景鸞自身如何學習和繼承此學問,最終將其整理呈獻給皇帝。
七星連珠是罕見的天文現象,歷史上常被視為重大事件的預兆,與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和個人運勢變化相關聯。本文探討歷代七星連珠發生時期及其相關事件,並從古代文化、現代科學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其影響。雖然現代科學證實七星連珠僅為自然現象,不會對地球產生實際影響,但其文化和藝術價值仍值得關注。
本文詳細解釋子平八字中五行生剋的「反生反克」現象,並以白話和舉例的方式說明其在八字論命中的作用,有助於讀者理解五行平衡的重要性。
吳景鸞的《陰陽天機書表》闡述了古代陰陽學說的發展脈絡,從早期大家到漢代的偏差,再到唐代丘延翰的貢獻與失傳,以及宋代的重新整理。文章特別強調了正統陰陽學說的傳承與失而復得,以及吳景鸞自身如何學習和繼承此學問,最終將其整理呈獻給皇帝。
七星連珠是罕見的天文現象,歷史上常被視為重大事件的預兆,與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和個人運勢變化相關聯。本文探討歷代七星連珠發生時期及其相關事件,並從古代文化、現代科學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其影響。雖然現代科學證實七星連珠僅為自然現象,不會對地球產生實際影響,但其文化和藝術價值仍值得關注。
本文詳細解釋子平八字中五行生剋的「反生反克」現象,並以白話和舉例的方式說明其在八字論命中的作用,有助於讀者理解五行平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