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龍」是什麼動物嗎?從古文字中一窺「龍」上天入海的真實面貌
avatar-img
稽古齋

你真的知道「龍」是什麼動物嗎?從古文字中一窺「龍」上天入海的真實面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說起漢字和漢文化,絕對少不了「龍」字了,這種傳說動物的真正模樣是什麽呢?

raw-image

甲骨、金文中的「龍」字是畫出龍飛騰的模樣,有龍頭、龍角、龍身、龍尾,應是象形字。既然如此,難道古人真的見過龍在天上飛,然後把牠的形象畫下來嗎?

raw-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時先生在《中國天文考古學》中提出一個非常新穎的看法,他從古代星象圖入手,這種星象圖是古代中國把天上的星星分成四象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馮時把東方蒼龍的七個宿的距星畫線連起來,發現它的樣子與甲骨、金文的「龍」字非常相似,「龍」字很可能就是源於東宿的蒼龍形象,透過星象呈現的圖像,使人們開始對龍產生種種神話聯想、故事和傳說。

龍從甲骨文時代的星象象徵,發展至周代具有蛇、鱷魚、蜥蜴等特徵的傳說生物,甚至還有「虯」、「虬」、「螭」、「蛟」等不同品種,這在前面〈說「虫」〉一篇已有解釋。周代青銅器上常常出現龍的圖案,有雙尾龍、無足龍、蟠龍等樣式,這些圖案中的龍多數有冠或角,足部可有可無,偶爾會有雲雷紋包圍。春秋戰國時代的文獻記錄中,如《左傳》、《管子》、《荀子》都有記載龍與水的關係密切,更說龍是生自水中。《國語》、《荀子》、《禮記》等書中以龍旗作為天子或諸侯的旗幟,所以龍又轉化成帝王的象徵,歷代沿用。

raw-image

現今「龍」字為左右結構,大概是以春秋晚期金文為源頭,右邊是後來增加象徵龍鰭的部件。在秦國的隸書中,龍鰭更為明顯,並由小篆所承襲,基本上「龍」字就定形了。

raw-image



(關於古文字構造原理,請參看「六書的故事」系列;關於古文字演變源流小知識,請參看「字體的來源」系列~已有詳細介紹)

avatar-img
稽古齋
65會員
167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象」除了表示大象以外,又假借讀音成為「表徵」、「模樣」的意思,這種用法可能源於《易經》與《易》學,「象」又假借為「模仿」、「相近」的意思,例如⋯⋯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馬」字從側面視角畫出馬的頭、身、前後肢、鬃毛和尾巴,也因為「馬」字使用廣泛,所以出現過很多不同字形。馬的品種繁多,也因為戰國中後期至楚漢爭霸開始出現騎兵和馬戰,所以產生出許多與馬有關的字。
「象」除了表示大象以外,又假借讀音成為「表徵」、「模樣」的意思,這種用法可能源於《易經》與《易》學,「象」又假借為「模仿」、「相近」的意思,例如⋯⋯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馬」字從側面視角畫出馬的頭、身、前後肢、鬃毛和尾巴,也因為「馬」字使用廣泛,所以出現過很多不同字形。馬的品種繁多,也因為戰國中後期至楚漢爭霸開始出現騎兵和馬戰,所以產生出許多與馬有關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