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表演藝術:從角色詮釋到劇本創作的深度探討
avatar-img
鄭慶

劇場表演藝術:從角色詮釋到劇本創作的深度探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第一章的共鳴

書中的大學生選擇飾演奧賽羅,他卻滿腦都思考該如何更好地詮釋角色,使自己被各種方法控制;被新環境、舞台空間所壓迫。無法沉浸在角色。最後因為想起朋友分享《奧賽羅》劇本分析與見解,才被打動感情,恐懼消逝。

 

期末呈現時,飾演想換盤子的女客人時,不知道該如何呈現,而在上台演出後跟預期不同。生活沒有相關的經驗和符合的性格特質,如書中所說的機械式表演、橡皮印戳,沒有血肉與靈魂。第二章提到角色若非為活生生的情感所充實,腦中的刻板印象便會乘虛而入。我確實也把女客人想成那種炫耀高調的奧客,有了既定印象,後來和另一組《老爸老馬》的女客人寀宜討論,才更加了解女客人較偏向低調的有錢人,不屬於大吵大鬧的奧客。還有和其他同學討論與練習才更清楚角色的人格特質。

 

2.     關於內在和外在

書中導演在台上示範坐著不動也能夠表現自然,當其他人上去練習時做了無數動作卻依然不自在。說明藝術表演並不是寄存於外在的形式,而是精神的內容。一位女學生在演示找別針的情節時,全然遺忘尋找的目的,只記得要演戲而在台上到處亂跑。

 

真正出色的演出,不僅僅是動作的模仿或台詞的背誦,是演員將自己的生命靈魂與角色深度結合,讓角色在舞台上真正活起來。要忘記自己正在演戲,百分之百完全投入、心無旁鶩外。也不能失去自身,想起老師在課程中給予的筆記。

 

3.     最高目的與一場辯證

「在一個劇本中,許多個人的較小目的總流,這條共同的線索一定要非常之強,甚至那最不重要的細節,要是與最高目的無關,都會顯現出是多餘的或錯誤的。」奔向最高目的的原動力一定要不斷的貫穿整個劇本。當根源是劇場性的或因循的,偉大的劇作家與厲害的劇本就會牽引力很大,像整齣劇的大動脈,不僅賦予完整具體的劇情擁有生命,也運輸演員營養;又宛如上游支流的匯聚,匯聚成溪流最後徜徉在藝術之海。

 

若劇本不好,演員需透過自己確立最高目的。但當主題未概括全面的話,就無法引領匯流貫穿。此外,也需具備社會批判性,如果只是聚焦在表面或小層面,就無法給劇本更深層的內在意義,讓觀眾與演員去省思。

 

書中提到假設沒有終極目標與角色會導致引向至不同方向,回無法成為一個總奔流。但如果引進外礫主題,將傾向(可能是現代價值觀與反思)融合劇本,那麼元素和支流並不會改變。學生則反駁是個斷脊骨、畸形、失去生命的劇本,但托爾佐夫則藉由現代、永恆、暫時去證論:現代能夠成為永恆,如果講述現代的正義與自由,但暫時卻無法化作為永恆。「當代思想能夠移植到古典作品,使其再生」就是最佳的證明。

avatar-img
鄭慶
1會員
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鄭慶 的其他內容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於臺中歌劇院演出,以狂野舞臺設計、現代樂風、演員情緒爆發等元素,呈現一齣關於道德底線與利益慾望的精彩戲劇。劇中探討了個人行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以及新自由主義、利益與人性的衝突,並藉由與觀眾互動的思辨,引發深刻省思。
5/5人民公敵
本文探討嗅覺的獨特之處,以及其與記憶、情感和文化的連結。作者分享個人經驗,並藉由科學研究和歷史軼事,闡述嗅覺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本書回顧臺灣70-80年代臺北中華商場的繁華與沒落,九個孩子的童年故事,交織奇幻元素,探討成長、失去與記憶的珍貴。故事主角是神祕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卻著重描寫圍繞在他身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如同拼圖,拼湊出中華商場的盛況與消逝。文中穿插許多懷舊元素,如流行歌曲、臺北街景,喚起讀者共同的時代記憶。
5/5天橋上的魔術師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於臺中歌劇院演出,以狂野舞臺設計、現代樂風、演員情緒爆發等元素,呈現一齣關於道德底線與利益慾望的精彩戲劇。劇中探討了個人行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以及新自由主義、利益與人性的衝突,並藉由與觀眾互動的思辨,引發深刻省思。
5/5人民公敵
本文探討嗅覺的獨特之處,以及其與記憶、情感和文化的連結。作者分享個人經驗,並藉由科學研究和歷史軼事,闡述嗅覺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本書回顧臺灣70-80年代臺北中華商場的繁華與沒落,九個孩子的童年故事,交織奇幻元素,探討成長、失去與記憶的珍貴。故事主角是神祕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卻著重描寫圍繞在他身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如同拼圖,拼湊出中華商場的盛況與消逝。文中穿插許多懷舊元素,如流行歌曲、臺北街景,喚起讀者共同的時代記憶。
5/5天橋上的魔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