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生氣時,我其實在尋找自己〉 —從憤怒到療癒,傾聽內在小孩的聲音

〈當我生氣時,我其實在尋找自己〉 —從憤怒到療癒,傾聽內在小孩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生氣時,我其實在尋找自己

我明知對方不會回應,卻還是忍不住發了一頓脾氣。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但這次,我的憤怒來得特別猛烈,甚至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還要生氣?」

發完脾氣的當下,我隱約覺得這不只是對對方的憤怒,而是某種更深層的情緒正在翻湧。於是回到家後,我開始尋找答案。

我把問題問了 DeepSeek,它的回應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內心深處的情感結。


憤怒的背後,藏著什麼?

1.「付出與期待失衡」的失落

當我們主動表達情感時,內心會期待「至少得到一點回應」,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個字,甚至是一個眼神。這未必是要求對方接受我們,而是希望自己的情感能被「看見」。

但當對方完全沉默時,那種「被無視」的感覺會讓人懷疑:「難道我的感受如此不值一提嗎?」這種隱形的否定感,容易轉化成對自己或對方的憤怒。

2. 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

有時,生氣只是用來掩蓋更深層的脆弱。

承認「對方不回應是因為不在意」可能會傷及自尊,於是大腦選擇用憤怒築起一道防禦牆。我不願承認:「也許是我不夠好」,於是轉而控訴:「是他太冷漠!」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讓自己不至於跌入更深的羞辱與失落感中。

3. 失去掌控感的焦慮

明知對方不會回應,卻還是說出口,這其實是一種對「失控」的掙扎。

我們希望透過行動(比如告白、溝通)來重新掌握主導權,但當結果依然不如預期時,那種「我已經做了所有努力,卻依然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力感,會以憤怒的形式爆發。

4. 對自我價值的捍衛

有時候,我們生氣的對象並不是對方,而是這種「認真付出卻落入黑洞」的感覺。

當我們坦誠表達情感,卻被忽視時,那種「我的真心就該被這樣對待嗎?」的不甘心,會轉化為憤怒。而這份憤怒,其實是內心在捍衛自己:「我的感受也是重要的!」


憤怒,其實是內在小孩的求救信號

這一連串的分析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會如此觸動我?

然後,我想起了童年的自己。

我想起那些時候,當我興奮地向父母分享我的想法,他們卻只是冷淡地回應:「嗯,好。」甚至直接忽略。我努力地想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卻總是在沉默中結束。

於是,我養成了習慣。只要開始一段對話,我就會負責結束它,確保它不會突兀地消失。因為這樣,至少我還能掌控對話的「結局」,不用再次面對被忽略的痛苦。

這正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我們無意識地重演童年未被滿足的需求,試圖在現在的關係中找到補償,卻一次次落入相同的痛苦之中。

我的憤怒,不僅來自當下的對話,更來自童年那個曾經無數次被忽視的自己。

那個孩子,在這一刻哭喊著:「這次,拜託不要忽視我了!」


如何溫柔地安撫這份憤怒?

1. 接納情緒,而非壓抑它

與其對自己說:「我不該生氣」,不如溫柔地告訴自己:

➡️「我現在很生氣,因為我在乎,這很正常。」

允許情緒存在,才能避免掉入「生氣 → 自責 → 更生氣」的惡性循環。

2. 練習給關係留白

我發現,自己總是習慣主動結束對話,確保它不會突兀地中斷。但真正雙向的關係,不該由我一人獨自維繫。

從今天開始,我嘗試不再強迫自己「做結尾者」。


傳完訊息後,我允許對話自然停滯;面對沉默時,我不急於填補,而是觀察對方是否會主動回應。


這不是冷漠,而是給關係留點空間呼吸。

3. 與內在小孩對話

當情緒湧現時,我嘗試閉上眼,想像童年的自己站在面前,渴望被聽見。我輕輕地擁抱他,對他說:

➡️「你已經長大了,現在的你,不需要再拼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當我真正看見、接納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眼淚流下來了。但這一次,不再是因為委屈,而是一種真正的釋放。


真正的安慰,來自你願意聆聽自己


DeepSeek的分析讓我重新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但最終療癒我的,不是理性的解釋,而是我願意停下來,好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眼淚滑落的那一刻,我彷彿擁抱了那個曾經渴望回應、害怕被忽視的自己。我終於明白,我的聲音一直都很重要,哪怕世界沒有立即給我回應。

真正的安慰,不來自別人的話語,而是來自我願意好好聆聽自己。

avatar-img
藍嵐天空的沙龍
4會員
50內容數
這裡是一位平凡打工人的文字創作天地,喜歡攝影閱讀,正在學習嘗試寫作,請大家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藍嵐天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一位女性在五年努力準備公職考試後,選擇放棄的經歷與反思。文中描寫她如何因家庭期待而迷失自我,最終選擇傾聽內心聲音,勇敢追尋真正想要的道路。
本文描述了作者春日裡的一天,從溫暖的陽光開始,到與家人一起到福德祠參拜、欣賞鄰居菜園的盛景,最後以整理照片和分享生活點滴作結。文章充滿溫馨的親情和對生活的細膩觀察,體現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
手機變慢了?試試數位斷舍離!本文分享三個步驟:清理手機垃圾、刪除不常用APP、整理照片庫,有效釋放手機空間,提升手機速度,讓手機和心靈都更輕盈!
辦公室流感肆虐,引發對自身免疫力及養生方法的思考。作者分享了自身經歷及在養生群體中學習到的養生方法,例如調整作息、按摩經絡、食補等,並強調養生的重要性,以及養心是健康根本的理念。
從一位老師的攝影分享中,反思攝影的本質與意義,探討手機攝影與單眼攝影的優缺點,並鼓勵讀者分享自身的攝影經驗與看法。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家人相聚的溫馨時光彌足珍貴。本文描寫了作者家人團聚共進晚餐的場景,從晚餐準備到家人圍坐享用美食,細膩地展現了家庭的溫暖與愛。透過食物與家人互動,傳達出家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平凡卻珍貴的幸福感。
這篇文章探討一位女性在五年努力準備公職考試後,選擇放棄的經歷與反思。文中描寫她如何因家庭期待而迷失自我,最終選擇傾聽內心聲音,勇敢追尋真正想要的道路。
本文描述了作者春日裡的一天,從溫暖的陽光開始,到與家人一起到福德祠參拜、欣賞鄰居菜園的盛景,最後以整理照片和分享生活點滴作結。文章充滿溫馨的親情和對生活的細膩觀察,體現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
手機變慢了?試試數位斷舍離!本文分享三個步驟:清理手機垃圾、刪除不常用APP、整理照片庫,有效釋放手機空間,提升手機速度,讓手機和心靈都更輕盈!
辦公室流感肆虐,引發對自身免疫力及養生方法的思考。作者分享了自身經歷及在養生群體中學習到的養生方法,例如調整作息、按摩經絡、食補等,並強調養生的重要性,以及養心是健康根本的理念。
從一位老師的攝影分享中,反思攝影的本質與意義,探討手機攝影與單眼攝影的優缺點,並鼓勵讀者分享自身的攝影經驗與看法。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家人相聚的溫馨時光彌足珍貴。本文描寫了作者家人團聚共進晚餐的場景,從晚餐準備到家人圍坐享用美食,細膩地展現了家庭的溫暖與愛。透過食物與家人互動,傳達出家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平凡卻珍貴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