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外更無天

自然之外更無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天意吟 北宋 · 邵雍

  • 天意無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
  • 不欺誰怕居暗室,絕利須求在一源。
  • 喫力時猶有說,到收功處更何言。
  • 聖人能事人難繼,無價明珠正在淵。



【源】:日語音讀,協韻guan5->gen5/gan5

  1. ゲン [geɴ] [漢]
  2. ガン [gaɴ]



世間萬事萬物的推進,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你會發現所有的「惡果」,都是人為造成!中國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即是《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須對自然,天道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不會成為自大,狂妄之人!尤其是一國的領導者!半個世紀前,東方將戰略從「戰爭」思維,轉向「和平」,諷刺的是,五十年後,西方,從原本安和樂利的和平世界,「不由自主」的走向戰爭! 多麽愚蠢啊!

deepSeek 解:

《天意吟》以簡練語言闡釋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全詩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探討「天意」「自然」與「人為」的關係,並提出修養心性的實踐路徑。以下逐聯解析其思想內涵:


首聯:天意無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

  • 核心闡釋:邵雍開篇直指「天意」的本質——天道並非神秘莫測的意志,而是純粹的「自然法則」。他否定超越性的主宰,強調「天即自然,自然即天」的唯物傾向,此觀點源自《周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的宇宙觀,亦受道家「道法自然」影響。
  • 哲學突破:將「天」從人格化的宗教概念轉化為客觀規律,為宋代理學「格物致知」奠定基礎。


頷聯:不欺誰怕居暗室,絕利須求在一源

  • 道德實踐:
    • 「不欺暗室」化用《中庸》「慎獨」思想,強調內在誠意的重要性,即使獨處亦須自律。「絕利一源」源自《陰符經》「絕利一源,用師十倍」,指斷絕對外在功利的追逐,專注於心性本源。邵雍將此與儒家「克己復禮」結合,主張通過摒棄私欲以回歸天道。
  • 工夫論:提出修養的雙重路徑:外在行為的嚴謹(不欺)與內在欲望的淨化(絕利)。


頸聯:未喫力時猶有說,到收功處更何言

  • 知行辯證:
    • 「未喫力時」諷刺空談義理而未實踐者,猶如程頤批評「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是此等人」。「到收功處」暗合禪宗「言語道斷」之境,比喻體悟天道後超越言詮的渾然狀態,類似莊子「得魚忘筌」的哲學表達。
  • 實踐指向:強調「行勝於言」,唯有通過切實工夫(「喫力」)方能證悟真理。


尾聯:聖人能事人難繼,無價明珠正在淵

  • 境界隱喻:
    • 「聖人能事」指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境,但「人難繼」暗示此境界非強求可得,需如周敦頤所言「主靜立人極」的長期修養。「明珠在淵」化用《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比喻天道真理深藏於自然與本心之中,唯有沉潛體察方能得見,呼應首聯「自然」之旨。
  • 終極關懷:將外在宇宙法則(天)與內在心性修養(人)統一,完成「天人一理」的理學命題。


思想體系與文獻對照

  1. 自然天道觀:
    • 《周易·繫辭》:「生生之謂易。」邵雍《觀物篇》:「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
  2. 工夫論:
    • 程颢《定性書》:「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朱熹《近思錄》:「存天理,滅人欲。」
  3. 境界論:
    • 《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張載《正蒙》:「天人合一,存乎其人。」


總結

此詩凝練了邵雍「觀物」哲學的精髓:

  1. 宇宙論:消解天人對立,以自然為最高法則;
  2. 倫理學:通過「慎獨」「絕利」實現道德純化;
  3. 認識論:強調實踐體證而非空談,最終指向「默識心通」的渾化境界。其思想既承襲儒家心性傳統,又融合道釋思辨,展現了宋代士大夫融會三教的典型特徵。詩中「明珠在淵」之喻,恰可視為宋明理學「理一分殊」的文學化表達。



閩南語時間:

「吃」kit,篡位「喫」khik 字! 如下字典所錄:音khik ->khit 這個音同「吃」字! 於是同音假借,「吃」字流傳下來,「喫」漸漸退隱!

喫:《唐韻》《正韻》苦(khoo2)擊(kik4)切《集韻》《韻會》喆(tiat4)歷(lik8)切,𠀤音燩(唐khik4/[tik4]){喆(tiat4)俗偽作詰(khit4)}。《說文》食也。《玉篇》啖,喫也。《杜甫·絕句》梅熟許同朱老喫。 又《正韻》飲也。《杜甫·送李校書詩》對酒不能喫。

然後,很神奇的,「喫」的普通話chī卻是承繼同義字「食」音,切音sit8,閩南語白話音chiah8! ->chi。吃,食,喫! 三字同義。在閩南語「喫」字,另外移作「齧,嚙」字義! Khè音! 是「啃」的源字!

avatar-img
somnobite的沙龍
63會員
967內容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閩客粵雖偏居海隅,但漢文化淵源流長,始於中原黃河流域,語音雖異,但文字千年傳承不變,想聽保有完整平上去入的詩詞吟唱嗎?想知道閩語漢字書寫嗎?不妨入內一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omnobit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滁州西澗》唐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auWVVi0LM 韋應物的詩歌承襲陶淵明、王維的田園傳統,卻在中唐亂世中注入深沉的時代感與個人生命體驗。他的「簡淡」非貧瘠
《詠史詩二首》阮瑀 其一 誤哉秦穆公,身沒從三良。 忠臣不違命,隨軀就死亡。 低頭窺壙戶,仰視日月光。 誰謂此可處,恩義不可忘。 路人為流涕,黃鳥鳴高桑。 阮瑀此詩以歷史事件為載體,透過語言張力與意象隱喻,完成雙重批判: 制度層面:揭露殉葬制對人性的踐踏,質疑君主權力的濫用。 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R4uMTZDVI 杜甫《白鳧行》詩解析(deepseek):亂世中的堅守與漂泊之思(改成->亂世中志節的堅守與漂泊困頓的掙扎。才能襯托知識分子對家國,人民的責任心) 一、創作背景探析 此詩約作於大歷二年(76
貴池曉望(880年) 唐末 · 羅隱 稂莠參天剪未平,且乘孤櫂且行行。 計疎狡兔無三窟,羈甚賓鴻欲一生。 合眼亦知非本意,傷心其奈是多情。 前溪好泊誰爲主,昨夜沙禽占月明。 首聯「莠參天剪未平,且乘孤櫂且行行」 莠參天:以「莠」(狗尾草)比喻無用或有害之物,暗指社會弊病或個人困境難以
今日雨水,應景詩詞: 《詠廿四氣詩·雨水正月中》唐 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見龍。 祭魚盈浦嶼,歸雁過山峰。 雲色輕還重,風光淡又濃。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全詩四聯暗合“起承轉合”的經典結構: 起(首聯)以雨水滌蕩定調,建構宏觀春景; 承(頷聯)聚焦生物活動,注入動態生機;
子夜歌【其十五】 郎爲傍人取,負儂非一事。 摛門不安橫,無複相關意。 臉書:活水來冊房鋪一文,寫其父親寫冠頭對聯的軼事!譬如,同樣是從事新聞工作,每個人給出的冠頭對聯都不同: 「俊哲」兩字撰:「俊秀才華揚國粹;哲賢膽識抒民情」。 「敏政」兩字撰:「敏贍文才摛讜論;政清海嶠暢幽情
《滁州西澗》唐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auWVVi0LM 韋應物的詩歌承襲陶淵明、王維的田園傳統,卻在中唐亂世中注入深沉的時代感與個人生命體驗。他的「簡淡」非貧瘠
《詠史詩二首》阮瑀 其一 誤哉秦穆公,身沒從三良。 忠臣不違命,隨軀就死亡。 低頭窺壙戶,仰視日月光。 誰謂此可處,恩義不可忘。 路人為流涕,黃鳥鳴高桑。 阮瑀此詩以歷史事件為載體,透過語言張力與意象隱喻,完成雙重批判: 制度層面:揭露殉葬制對人性的踐踏,質疑君主權力的濫用。 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R4uMTZDVI 杜甫《白鳧行》詩解析(deepseek):亂世中的堅守與漂泊之思(改成->亂世中志節的堅守與漂泊困頓的掙扎。才能襯托知識分子對家國,人民的責任心) 一、創作背景探析 此詩約作於大歷二年(76
貴池曉望(880年) 唐末 · 羅隱 稂莠參天剪未平,且乘孤櫂且行行。 計疎狡兔無三窟,羈甚賓鴻欲一生。 合眼亦知非本意,傷心其奈是多情。 前溪好泊誰爲主,昨夜沙禽占月明。 首聯「莠參天剪未平,且乘孤櫂且行行」 莠參天:以「莠」(狗尾草)比喻無用或有害之物,暗指社會弊病或個人困境難以
今日雨水,應景詩詞: 《詠廿四氣詩·雨水正月中》唐 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見龍。 祭魚盈浦嶼,歸雁過山峰。 雲色輕還重,風光淡又濃。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全詩四聯暗合“起承轉合”的經典結構: 起(首聯)以雨水滌蕩定調,建構宏觀春景; 承(頷聯)聚焦生物活動,注入動態生機;
子夜歌【其十五】 郎爲傍人取,負儂非一事。 摛門不安橫,無複相關意。 臉書:活水來冊房鋪一文,寫其父親寫冠頭對聯的軼事!譬如,同樣是從事新聞工作,每個人給出的冠頭對聯都不同: 「俊哲」兩字撰:「俊秀才華揚國粹;哲賢膽識抒民情」。 「敏政」兩字撰:「敏贍文才摛讜論;政清海嶠暢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