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吟 北宋 · 邵雍
- 天意無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
- 不欺誰怕居暗室,絕利須求在一源。
- 未喫力時猶有說,到收功處更何言。
- 聖人能事人難繼,無價明珠正在淵。
【源】:日語音讀,協韻guan5->gen5/gan5
- ゲン [geɴ] [漢]
- ガン [gaɴ]
世間萬事萬物的推進,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你會發現所有的「惡果」,都是人為造成!中國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即是《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須對自然,天道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不會成為自大,狂妄之人!尤其是一國的領導者!半個世紀前,東方將戰略從「戰爭」思維,轉向「和平」,諷刺的是,五十年後,西方,從原本安和樂利的和平世界,「不由自主」的走向戰爭! 多麽愚蠢啊!
deepSeek 解:
《天意吟》以簡練語言闡釋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全詩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探討「天意」「自然」與「人為」的關係,並提出修養心性的實踐路徑。以下逐聯解析其思想內涵:
首聯:天意無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
- 核心闡釋:邵雍開篇直指「天意」的本質——天道並非神秘莫測的意志,而是純粹的「自然法則」。他否定超越性的主宰,強調「天即自然,自然即天」的唯物傾向,此觀點源自《周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的宇宙觀,亦受道家「道法自然」影響。
- 哲學突破:將「天」從人格化的宗教概念轉化為客觀規律,為宋代理學「格物致知」奠定基礎。
頷聯:不欺誰怕居暗室,絕利須求在一源
- 道德實踐:
- 「不欺暗室」化用《中庸》「慎獨」思想,強調內在誠意的重要性,即使獨處亦須自律。「絕利一源」源自《陰符經》「絕利一源,用師十倍」,指斷絕對外在功利的追逐,專注於心性本源。邵雍將此與儒家「克己復禮」結合,主張通過摒棄私欲以回歸天道。
- 工夫論:提出修養的雙重路徑:外在行為的嚴謹(不欺)與內在欲望的淨化(絕利)。
頸聯:未喫力時猶有說,到收功處更何言
- 知行辯證:
- 實踐指向:強調「行勝於言」,唯有通過切實工夫(「喫力」)方能證悟真理。
尾聯:聖人能事人難繼,無價明珠正在淵
- 境界隱喻:
- 「聖人能事」指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境,但「人難繼」暗示此境界非強求可得,需如周敦頤所言「主靜立人極」的長期修養。「明珠在淵」化用《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比喻天道真理深藏於自然與本心之中,唯有沉潛體察方能得見,呼應首聯「自然」之旨。
- 終極關懷:將外在宇宙法則(天)與內在心性修養(人)統一,完成「天人一理」的理學命題。
思想體系與文獻對照
- 自然天道觀:
- 《周易·繫辭》:「生生之謂易。」邵雍《觀物篇》:「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
- 工夫論:
- 程颢《定性書》:「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朱熹《近思錄》:「存天理,滅人欲。」
- 境界論:
- 《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張載《正蒙》:「天人合一,存乎其人。」
總結
此詩凝練了邵雍「觀物」哲學的精髓:
- 宇宙論:消解天人對立,以自然為最高法則;
- 倫理學:通過「慎獨」「絕利」實現道德純化;
- 認識論:強調實踐體證而非空談,最終指向「默識心通」的渾化境界。其思想既承襲儒家心性傳統,又融合道釋思辨,展現了宋代士大夫融會三教的典型特徵。詩中「明珠在淵」之喻,恰可視為宋明理學「理一分殊」的文學化表達。
閩南語時間:
「吃」kit,篡位「喫」khik 字! 如下字典所錄:音khik ->khit 這個音同「吃」字! 於是同音假借,「吃」字流傳下來,「喫」漸漸退隱!
喫:《唐韻》《正韻》苦(khoo2)擊(kik4)切《集韻》《韻會》喆(tiat4)歷(lik8)切,𠀤音燩(唐khik4/[tik4]){喆(tiat4)俗偽作詰(khit4)}。《說文》食也。《玉篇》啖,喫也。《杜甫·絕句》梅熟許同朱老喫。 又《正韻》飲也。《杜甫·送李校書詩》對酒不能喫。
然後,很神奇的,「喫」的普通話chī卻是承繼同義字「食」音,切音sit8,閩南語白話音chiah8! ->chi。吃,食,喫! 三字同義。在閩南語「喫」字,另外移作「齧,嚙」字義! Khè音! 是「啃」的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