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活水來冊房鋪一文,寫其父親寫冠頭對聯的軼事!譬如,同樣是從事新聞工作,每個人給出的冠頭對聯都不同:
從這裡,注意到「摛」這個罕用字! 於是查一下閩南語字典!在甘字典中找到文讀音 Thi/Li5,跟閩南語音thi2, 一調之差而已!但,字義卻是相符的!
於是在「台灣語資料交流所」鋪文:
thi2 :台日典用訓讀字「展」!記錄一音兩義:
1.thi2 (漳):拆(Thik4/thiah4)。拆破[thí phòa]=裂破[さきやぶ]る。
2.thi2 :展。thi(同安腔)。傘[かさ]を廣[ひろ]げる。展[の]べる。例:展雨傘[thí hō͘ sòaⁿ]=。傘[かさ]を廣[ひろ]げる。
教育部字典只取2.義。字用「褫」字! 字義:脫掉,卸下,剝奪,革除。字義不合!也有人用形聲字「搋」字替用!字音,字義都不合!
基於同安腔的聯想,這個字應該是「摛」字!抽(thiu1)知(ti1)切,音螭(thi1)。《說文》舒也。《增韻》布也,掞也。又發也。
「展」,tian2/thian2 有可能的變化音是 thiann2 , 會是懶音 thi2 嗎?好像沒有先例!不過,以「展」當訓讀字也未嘗不可!
另一個同義音字 nia3, 影印本是 寫niann3 音! 就跟 tian2/thian2 的變音 tiann2/thiann2 韻母音相同! 聲母音 t-, th-, n-, l- 都屬於舌齦音!
搜查字典,「摛」,只有語意擴衍可以當作展開義!詞彙多偏重於文章的書寫,如:摛藻,摛文,摛詞,摛章等。於是找一下詩詞,終於在吳語民歌的「子夜歌」中!找到「摛」為開啟,打開義!
thi2的另外一義,是「拆開」,這個音字應該可以用 「拆」字 thik4 ->thi2 。 台日典用「剔」字! 詞彙: thik-kak8 (漳腔)= khioh -kak8 ! 有可能是 聯綿詞的變化音 thik-thik ->thik-thak-> thik-kak!
khioh, 是「卻」字義!除;除去。《太平廣記》卷三八○引唐唐臨《冥報記·王璹》:“汝被搭耳,耳當聾,吾爲汝却其中物。”
台日典的thik-kak8 寫「摘棄」,同音字「拆棄,斥棄,剔棄」都是可以的!
台日典的 khioh-kak8 寫「拾擱」!不如寫「卻擱」,去除擱置的意思!教育部字典用典型的方言形聲字代用,「抾捔」!
問他 「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如何翻譯解釋?每一個都不甚滿意!後來用循循善誘開導他,說「摛們」是敞開門,或者說敞開的門!呼應下一句的「無相關」的「無關」!它也就從善如流了!
DeepSeek 最近常常伺服器忙碌! 最後才問到它,它的回答算是其中的翹楚!
《子夜歌·其十五》
原詩:
情郎已被他人奪去,辜負我的又何止這一樁!
門扉不再插上門閂,從此你我再無牽連。
前兩句直指情變本質,"傍人取"暗含情郎主動移情("取"字可雙解為"被奪"或"自取"),"非一事"以累積性指控推翻往日情分,較之尋常閨怨詩的纏綿哀嘆,此作更顯清醒冷峻。
後兩句借"摛門"(門閂)意象完成隱喻轉換:昔日為愛情設防的門戶徹底洞開,非但不是輕佻放縱,反以卸除防御的姿態宣告關系終結——既無留戀,何須閉戶?這種"不設防的決絕"堪稱南朝女性意識覺醒的犀利表達。
門閂在傳統語境中兼具"貞潔守衛"與"情感封閉"雙重象征,此詩卻反用其道:
物理層面:拆除門閂暗示拒絕繼續扮演被規訓的等待者角色;
心理層面:敞開的門戶實為劃清界限的宣言,比閉門痛哭更具現代性解離意識。
與漢樂府《有所思》"拉雜摧燒之"的激烈毀物不同,此詩以"不安橫"的淡漠姿態,展現更高層級的情感切割。
"郎為傍人取"中"取"字暗藏吳方言殺傷力:
表層指"被他人奪取",被動受害;
深層諧音"娶",揭露薄情郎另娶他人的殘酷現實,點破負心本質。
這種綿裡藏針的語言策略,既符合閨閣言語規范,又精准刺破男性中心敘事的面具。
相較於多數南朝民歌的"怨而不怒",此詩在四句內完成"指控-舉證-切割"的邏輯閉環,近似現代分手信范式。
結尾"無復相關意"的凜然姿態,突破古代棄婦詩的悲情窠臼,與敦煌曲子詞《望江南》"休即未能休"的糾結形成鮮明對比,提前六百年預演了關漢卿"銅豌豆"式的剛烈美學。
南朝門閥制度下,平民女子面對情感背叛時罕有法律保障,此詩以語言為武器進行的象征性報復,恰如人類學家特納所言"儀式性反抗"——通過拆除門閂的符號化行為,將被棄的恥辱轉化為主動割席的精神勝利。這種在文學想象中奪回主體性的努力,使這首小詩成為中國古代女性主義書寫的隱秘先驅。
其實個人以為,民歌為質樸的語言,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簡單的說就是用「摛門無安橫」的意象,做後下句「無關」的歇後雙關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