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m Rogers
ISBN:9789573263432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8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許多父母不免會擔心,對於孩子的未來,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準備呢?大師 Jim Rogers 將自身的積累的成功經驗和生命歷練,透過書信的方式教導女兒們在面對未來世界時,應該抱持什麼樣的生活和投資態度,才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認識自己,專注於自己所愛,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不論在投資或是生活層面,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清楚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個性、優點及缺點,學著和自己相處,才能知道如何應對自己的壞習慣。好比說:筆者自己是個很懶惰、喜歡拖延、憑感覺和心情做事的人。因此,現在遇到緊急且重要的事情,我會優先製作待辦清單,今日事今日畢,盡量不要拖到隔天才做。
當我們開始認識自我後,才會逐漸知道自己熱愛且願意一直為之付出的人事物是什麼。而這,正是現代年輕人最常面臨的選擇題。同樣,我也不例外,直到學測繁星撕榜時,才開始亡羊補牢,選擇了不是那麼喜歡,但也不排斥的科系,將就地唸完它。
不過,我並不後悔,而是堅信著「人生沒有一趟旅程是白走的」,唯有親自體驗,才能感同身受。或許,在選擇人生的劇本時,我已經知曉這些彎路,但我還是毅然決然想把這條路走完。
雖然「自己做決定」這件事聽起來很簡單,但要逆主流思想而行,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不包含那些喜歡惡意抬槓的人們)。打個比方:要向長輩們解釋「泡麵沒有添加防腐劑」這件事情——大部分的泡麵經過油炸或熱風乾燥處理,因此水分含量極低,不利於微生物生長。但是卻不被他們所接受,還是認為泡麵必須添加防腐劑,才得以長時間保存。
「學習判斷資訊真偽,並為自己做決定」是我們人生必備的技能。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關於你的工作選擇、家庭生活,抑或是怎麼投資你的金錢。我們會接收到來自同儕、長輩、學長姐的想法和忠告,但要知道,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替自己負責,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
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學會哲學性思考
美國名將巴頓曾說:「當每個人想法一致時,就表示根本沒有人在用大腦。」這句話發人深省。誠然,並非大家達成共識就是壞事,而是提醒我們在接受任何所見所聞之前,都應該先思考各種可能的解釋,再做出判斷。就像書中提到的「伊拉克擁有大量毀滅性武器」報導事件,由於大量媒體未能保持客觀中立並進行事實核查,最終導致了一場建立在錯誤情報基礎上的戰爭。
在此,我們不妨從哲學思考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哲學性思考主要有兩種邏輯模式:一種是歸納法——通過觀察具體事例,歸納出普遍規律或結論;另一種是演繹法——從已知的普遍原理,推導出具體結論。這兩種思維方法並無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邏輯視角來審視事物,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學習歷史,保持開放心態,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雖然歷史不會重演,但會以相似的形式不斷重複發生。像是書中提到的經典案例——戰爭和政局的不穩定會使原物料的價格上升,進而使金價隨之上揚。歷史就如同拼圖一般,當你將其拼湊完整,就能鑑古知今,預測外來即將發生的事情。
自我有記憶以來,一直不斷聽聞台灣媒體時常報導「共機繞台」的新聞,以及在國際場合處處打壓台灣,因而對中國產生厭惡的刻板印象。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正在以可觀的速度成長,像是近期的 DeepSeek、DeepClaude 等等……。
在未來,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將會取代 G6 中的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成為新的經濟強權。如同作者所說,唯有做足事前功課,親自走訪各地體驗當地風土民情,才能知曉這個國家真實的市場樣貌。同時,你也會發現過去認為很重要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
洞見未來,擁抱改變,努力朝夢想前行。
這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持續改變」,而能洞察未來趨勢的人往往能累積財富。基於國界無法真正解決民族認同的問題,若一國的掌權者無法創造包容不同思想的環境,那麼這個國家的分裂終將難以避免。
作者透過實地走訪,結合對社會現象的直觀觀察,預見了世界發展的走向。他據此提前布局投資,為兩個寶貝女兒做好準備:搬遷到中國定居,聘請中文家教,讓女兒們從小培養中文語感,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得先機。
作者留下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我不要妳為我而活,我鼓勵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因為我愛你。而你為了使自己生活過得充實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更加深我對你的愛。」他期望女兒不要因為顧慮父母,而停下追逐夢想的腳步。這正如當初他環遊世界時,得知父親病危,但父親仍堅持不讓他中斷旅程。
這段話語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讓我想起大學畢業那段日子。當時,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和維持生計,我總是在家人催促下才勉強抽空探望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的父親。然而,父親始終以慈愛的眼神鼓勵我追逐理想。這些年來,我一直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內心充滿對未能多陪伴父親的懊悔。但透過這本書,我終於釋懷許多——我想,這大概就是老爸當時的心意吧!只要我過得好,他就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