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韓之前
前往韓國交換的資訊在網路上的資料相對齊全,基本上像是:簽證、電信網卡、銀行卡……等問題,都可以透過搜尋得到相關建議和解答。只是要注意辦理簽證等相關文件的時程,盡量提早備妥,才不會在出發前感到焦慮。
基本上具備基本的英文能力和一點點的韓文基礎,都不用太擔心,甚至很多外國人完全不會韓文,在這裡的生活也不太會有問題。不過如果及早確認有要來韓國交換的計畫,建議至少考取TOPIK3以上,比較有機會選到理想的學校,對於在這個環境會話的練習也會更有幫助。不在首爾的城市位於京畿道的水原,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華城的城市,是在韓就讀期間生活的地方。當初選擇這座城市,因為它靠近首爾,卻又好像可以逃離首爾的高物價和過度熱鬧繁華,然而當大家問起水原在哪裡,還是得用「在首爾下面的城市」來做解釋,得進一步了解和首爾有什麼區別,還是得常常搭上耗時一個半小時的市外巴士8800,來回往返。
首爾的日子是快步地奔走,穿梭在地鐵之間熟悉的乙支路、明洞和弘大,而我總是偏愛非弘大主流的延南洞、相對清幽的首爾林和聖水,走在喜歡的街道上,釐清自己喜歡的樣子。
想理解時尚尖端,才發現大家的穿著都介於細緻的黑白灰,要認識風靡潮牌,走遍洞內小巷、逛遍大街百貨,才發現待在物價兩倍的韓國需要慎重的評估。在首爾的日子更多是懷念台灣的好,比起人手一杯的冰美式,更喜歡台灣隨手可得的珍奶,比起辣辣紅紅的食物,更喜歡台灣簡單家常的魯肉飯。
不只一次地反問自己,不追星、不吃辣為什麼來到這個國家?直到現在還是答不太上來,不過因為來到這裡更清楚自己是個有好奇心的人,太想挖掘每一處值得紀念和探尋的地方,所以不停地來回奔走,也在這一個緩衝年裡慢慢摸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輪廓。
水原市也像這樣的緩衝地帶,每天經過的校門口大門有兩個足球場,足夠包容一個渺小的人類,每天要走十五分鐘的上坡路才能抵達宿舍,足夠在路上細細消化當日種種。不同於首爾硬性的消費支出,水原的日子更像在生活,在華城行宮野餐、光教河濱公園散步……,喜歡沿途的景色,也喜歡這樣的生活。
生活和旅遊的平衡
初來乍到之際,不太清楚作為交換生的生活應該像是日常一樣,還是更像來度假旅遊,搖搖晃晃,找了好長一陣子的平衡。
生活的重心還是圍繞著校園生活,修習韓文(Basic Korean1)及韓國文化(Current Issues in Korean Society)課程,希望能和這裡更加貼近、對韓國有更多的理解。因為在師大的時候有修過幾門韓語學程的課,不管是語言或是歷史和政治方面都有了更多整合,最有趣的是能和不同語系國家的同學一起學習相同的語言,沒有任何韓文基礎也可以非常安心的共同學習,有學過的話也可以當作複習更確實矯正發音。
以及另外修習商業分析(Business Statistics and DataAnalysis)的課程,雖然算是誤打誤撞選修到這門課,在英文授課的情況下學習統計並不是太容易,而且幾乎每堂課都有小考,期中和期末也佔的很重,但也是因此才稍微跳脫出交換生修課的舒適圈、真正和更多的韓國學生接觸,進而有機會親自傾聽他們視角下認知的世界。
很感謝就讀的學校對國際生非常友善,除了日常的協助也常常舉辦非常多活動,例如:樂天遊樂園、南怡島一日遊,在銀杏紛飛的秋末冬初到南怡島真的是很難忘的經驗,還有小組活動一起看足球喝啤酒,也都是專屬於在這裡的珍貴體驗。
最後也最珍貴的是,因為交換認識的台灣朋友!在異地能有一起吃飯、一起旅遊的夥伴真的是很幸運的事,一起在春川一日遊遇見初雪和吃辣炒雞和馬鈴薯麵包、一起想念台灣吃鼎泰豐、一起逛韓國的好市多。總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這裡遇見很多善良的人和事。
祝 出發交換的人類們一切平安順心!!(有任何韓國交換問題都歡迎隨時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