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籍啦啦隊員李珠珢(Lee Ju Eun)在台灣與韓國兩地兼任啦啦隊工作的消息,引發不少討論。她在年初與中華職棒富邦悍將簽下全經紀約,正式成為富邦 Angels 的一員,卻也在四月回到韓國 LG Twins 球隊繼續擔任啦啦隊員。對許多粉絲而言,這樣的「兩邊跑」讓人既驚喜、又困惑,甚至在網路上也出現了質疑與不滿的聲音。
這些情緒,其實並不全然關乎職業選擇或國籍問題,有感於近日在各大社群平台上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有的表態持續支持;有的失望退粉;也有的波瀾不驚。因此想透過這篇文章,用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一起理解:
更深層的,是關於「歸屬感」、「忠誠」以及作為粉絲,
在不知不覺中對她產生的情感依附與心理投射。
為什麼這樣的情況,會讓人感到不安,甚至有些受傷?
我們的情緒,可能從哪裡來?
對球隊成員來說,這可能是「我會為球隊盡心盡力」;而對球迷來說,則是「你是我們的一份子,會陪我們一起贏、一起輸、一起走過整個球季」。
當李珠珢加入富邦啦啦隊,並在台灣媒體與活動中頻繁曝光時,很多人自然地把她視為「我們的人」。而當她突然出現在韓國 LG 球場上時,那種「她也屬於別人」的感覺,違背了心中原本默默建立起來的歸屬預期——這種落差,正是心理契約破裂所帶來的典型情緒反應。
這不代表球迷無理取鬧。相反地,它反映出人們在關係中天生渴望「被選擇」、「被承諾」的情感本能。哪怕對方只是一名啦啦隊員、而我們並不真正認識她,依然在情感上投入了某種形式的連結,一旦這份連結受到挑戰,就有可能會引發失落、憤怒或不信任感。
心理學家塔傑費爾(Henri Tajfel)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告訴我們:人類天生會將自己歸類進某些群體,並從中獲得價值感與歸屬感。
在體育場上,這種群體認同尤其強烈。我們不只是支持某支球隊,而是在支持一種「我是這裡的人」的身份認同。
當李珠珢穿上富邦 Angels 的制服時,對許多球迷來說,她不僅是一名啦啦隊員,更是一種「我們」的象徵。她的每一次舞蹈、每一次出現在球場邊,都是台灣、富邦、甚至這個社群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但當這樣的象徵也出現在「他們」的球場、穿上「他們」的制服時,我們心中那條原本清晰的界線突然變模糊了。我們開始問自己:「她到底屬於誰?她是我們的嗎?」——這不是佔有欲,而是一種被動搖的認同焦慮。
於是,當面對這種模糊感時,情緒便更容易被推向極端,因為試圖重新界定「我們」的邊界,保護那份原本以為穩固的連結。
支持與喜愛,是粉絲文化最自然的情緒。但當這份喜愛遭遇到與期待不符的行為時,心中的「認知失調」就會悄悄浮現。
所謂「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是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所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指的是:當我們的信念與現實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協調與不舒服,於是人會本能地尋找方式讓自己「想得通」、「說得過去」。
李珠珢的出現,曾經是令人興奮的驚喜——她漂亮、有活力,且願意來到台灣發展,對球迷而言這是一種「我們被選擇了」的肯定。然而,當她並沒有完完全全地「留在這裡」,而是同時回到韓國延續自己的工作,那種「被選擇」的榮耀感,瞬間變成了質疑:「她真的在乎我們嗎?」
於是,有些人選擇貶低她的專業精神,有些人開始質疑她對富邦的忠誠,也有人批評球團「不保護自己人」。這些言論是心理在面對失落時的自我保護反應——一種為了讓內在保持一致的情緒調整機制。
在粉絲文化中,「心理投射」(Projection)是一種常見又不容易察覺的心理現象。當在某個人身上,看見了理想、希望、價值感甚至自我認同的延伸時,其實也在把自己內心的某一部分「投影」到她的身上。
李珠珢之所以讓人感到特別、被喜愛,並不只是她的外貌或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她作為「外來者」卻選擇加入台灣球隊的那份勇氣與行動。這份認同,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台灣人在國際舞台上時常面對的邊緣感與渴望被看見的心理。
然而,心理投射也有它的危險:當所投射的期待與現實不符時,落差就會變成失望,甚至轉為批判。她不過是一位年輕的專業啦啦隊員,正在跨文化與跨職涯的狀態中努力工作,但卻無形中背負了太多超出她本職的象徵意義。
這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而是粉絲文化中的常態性偏差。唯有意識到正在把哪些價值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才可能開始學會:欣賞一個人,不一定代表她非得只屬於我們;喜歡她,也不代表她的每一步選擇都要符合我們的期待。
李珠珢是否該留在台灣?她是否該選擇「只支持一隊」?這些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也許更重要的是:
當感到失望、混亂、甚至有些被背叛的時候,
是否能夠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是她的陪伴感?是她對我們的承諾?還是那份「她也把這裡當家」的想像?
我們都渴望被選擇、被看見、被在意。這份渴望沒有錯。但當把它投射在某個偶像、啦啦隊成員,甚至球隊象徵身上時,也許更需要提醒自己:
這些人也是自由的個體,有權選擇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
情感的波動常常讓我們感到無力,尤其是當面對失望和不確定時。
不過,在我們的情感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來理解每個人的選擇?是否可以學會尊重她的自由與成長?當我們學會放下對「擁有」的執著,或許能在這份失落中,看到更多的寬容與祝福。
在她選擇與期待不同的方向時,留一點遺憾,也留一份祝福。讓情感的深度,不只是佔有,而是依然保有理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