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稚婷、採訪/王稚婷
東華的校園,大家各有各的想像,但總是有那麼一群人想以行動實踐,用文字和報導來嘗試改變、影響一些現況。於是,《東華學聲》(以下簡稱為學聲)誕生了。
我們並非學校社團,而是學生自發性聚集而成的學生媒體,由簡子涵、衣琇平、劉思怡、劉俊良、廖映彤、林采萱、林宇盈、柯竣友等跨系所對媒體及新聞有興趣的同學們共同發起。在草創階段,便爆發了更生日報的抄襲事件,轟動了整個東華校園,快速地打開了知名度。
前段我以「我們」稱呼《學聲》,是的,我在學期初也慕名加入這個乍看好似學生會下的組織,但他們與學生會並無干係。還記得當時第一次開會,走進教室一看,站在黑板前的正侃侃而談人是前任學生會長簡子涵。
學長就讀花蓮高中時,三年都在校刊社,大學時歷經學生會長一職,發現東華很需要一個公眾平臺,去促成各種議題的討論,因此才誕生NDHU東華學生交流版。而他一開始某部分的想像是希望可以記錄學生的事件,其中可能以學生自治為主,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開學權以外的關懷。
「八位創始小組成員在討論『為什麼需要校園媒體』時,我們就有一個中心的要旨:其實東華不是沒有媒體,但我們的校園媒體多半是匿名網站。」總是透過黑特東華、Dcard東華板,去分享活動資訊、談八卦的我們,很少會仔細去思索這件事情。學長以去年學生議會抗議門禁為例,其實回溯整個事件,可以整理出當初爆發的時間點、各個單位的立場,被清楚報導後,將不會只流於網路的筆戰就此結束。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高度爭議或關注的事件中,這些東西被記錄,以後成為借鏡。」
我自己有一些經驗,更是清楚組織若獨立於校園之外,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學長也明白,如果成為校內社團,經費就會相對穩定。比如說要作刊物,可以申請社團補助;而論及不申請的主因,是因為創始成員不希望又多參加一個社團,做一大堆評鑑,更希望《學聲》不因校內社團的身分而受到影響。
「今天做了篇報導,因為對學校不利,使得組織有後續影響,實在很可惜。」又基於大家對於第四權的一個想像,更希望能夠不被任何單位管轄。論及經費,學長說道他們也設想地很樂觀。透過校內外多個方式,如教學卓越中心的自主學習社群計畫,或是一些民間單位的獎學金、募資等申請經費的方式來維持和運作。
在FB粉絲專頁右側,有個Blogspot的連結網址。學長說,當初希望有一個部落格或網站讓這些文章被留下,也方便整理。而選擇Blogspot,是因為剛好自己有使用,還有參考臺大意識報,後來實務上發現它的版面不太好設計,目前打算轉移到Medium。另外,也想在臉書外圍的平臺去蒐羅這些資訊。
「它乘載的是事件的價值和影響,所以回看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好奇地問道這次更生日報的抄襲事件,那時我才剛加入不久,只記得那天中午手機的群組訊息不停地跳出通知。甚至想過這意味著被關注和肯定嗎?
「這篇報導是一個作品,有著作權的作品。我也有和一些前輩聊過,也許現今的記者的主流價值觀改變,相較於過去的記者『發掘並撰寫一篇有價值的新聞』不太相同,因此容易疏漏確認和查證的手續。」學長也說道,他後來也與《更生日報》的葉文杰記者聊過,明白記者當初的起心動念只是想幫忙轉發資訊,而疏於確認,才造成這一次的風波。
更生日報的抄襲事件便是追求「即時性」所致,和《學聲》所打著的三大標語之一,文字上是相同的。因此記者撰稿時,身為總編輯的學長便會提醒記者們多加確認資訊。
「如果只是再次快速地傳遞這則訊息,只會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困擾。」目前的文章中,僅有快訊有這樣的風險。因此,快訊就會是比較中性的訊息,一個事實的陳述。其實《學聲》處理的內容也和主流的報導有所差異,所以相對少會出現這種問題。
(更生日報抄襲事件 東華學聲聲明 https://reurl.cc/3DoDzR)
(更生日報致歉東華學聲 新聞 https://reurl.cc/3DoD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