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文字學老師兼憶九○年代晚期

記文字學老師兼憶九○年代晚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我記憶裡,許進雄老師先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研究員,然後是我們新潮的文字學老師,再來是字畝文化《字字有來頭》的作者。

從編輯朋友的臉書版面上,知道了許老師辭世的消息,然後才看到了讀墨官方網站首頁上的標籤:許進雄過世。

好像才是昨天,壯年的許老師在講台上小跑步,用粉筆在黑板上畫著三隻牛,教我們犇字的原由。那些文字裡,有許老師熱情的所在。

作為一個重度參與社團的轉系生,一直以來,我都不敢以中文人自居。校園外,台灣現代文學像一壺快要沸騰的水,沸沸揚揚,本土的價值正要透過政權的轉變舒展開來;校園裡,我們仍在文字聲韻訓詁、唐詩宋詞元曲…傳統得不得了,現代文學被視為輕薄。但我記得在梅家玲老師的現代小說課堂上,傳閱白先勇寫王國祥的〈樹猶如此〉,淚如雨下。那些白話文中有甚麼擊中我真實的生命,使得知識不再味如嚼蠟。

時代翻天覆地地變化,今天的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些、那些,昔日都不容易。在人文學科式微的今日,臺大中文系以「南極星沉,碩德永昭」八個字慟失一位世界級的甲骨文權威。我深深知道,那是一顆星的殞落,而這天上的空白,是再也無法填補了。

avatar-img
Human Stain的沙龍
4會員
10內容數
這裡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正確。歡迎一肚子不合時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uman Sta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了恨白人, 一個人必須蒙蔽大部分的思想──還有心靈, 好讓恨本身變成一種姿態, 這種姿態既令人疲憊, 而又自我毀滅。 ──美國黑人民權同性戀作家:詹姆斯.鮑德溫
本文透過讀者觀點析論兩個文本:〈一個作家死了〉與《蒙馬特遺書》。除了種種愛戀執迷之外,更有對於健康的渴求與盼望,以及對關係倫理性的探究,瘋狂抑或是背叛,孰先孰後?
5/5蒙馬特遺書
原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台灣同志公民的雙重意識:既是台灣人,也是同性戀 這一系列刊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或可稱之為「五年級同學會」,是舊書重讀的同志研究工程。是步入中年的我,對過往青春的重新檢視,剖入最深的自己,看時間之流鑿刻的痕跡。尚未成為朝九晚六出版產業上班族前,亦忝為一個同志運動者。無知年少
5/5鱷魚手記
原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若非身體,我是不能體驗到她是誰,她是如何在愛著我,我之於她是甚麼意義,懂得最核心最重要的她是如何的純潔,脆弱,美麗……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第十七書 《蒙馬特遺書》出版二十六年,至今除繁、簡中文版外,亦譯成多國語言。
5/5其後
原刊載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賴香吟擅於換位思考,觀照六年級世代,以彼口吻看生涯,寫成《文青之死》。故事起於2003年,小說家以倒敘手法書寫,描述六年級生台北人嘉嘉,赴任台南文化公務機關約聘人員,認識了昔日文青陳思思(吉兒)。兩人展開長達十數年情同姊妹的友誼,分別經歷轉職、結婚、育子等人生階段
5/5文青之死
從NTU40+輾轉得知 程元敏老師逝世,享耆壽九十六歲。 1999年選修中國文學系的《尚書》,老師一字一句地註釋、教我們讀經解經,是一門可以上溯自先秦、兩漢的學問,及至宋代以下,所謂【經學】。彼時台灣文學系所紛紛依國家命令成立,他們這一代人,因為戰爭而來到台灣,中國的移民,從兵籍退下來轉入學業,身
為了恨白人, 一個人必須蒙蔽大部分的思想──還有心靈, 好讓恨本身變成一種姿態, 這種姿態既令人疲憊, 而又自我毀滅。 ──美國黑人民權同性戀作家:詹姆斯.鮑德溫
本文透過讀者觀點析論兩個文本:〈一個作家死了〉與《蒙馬特遺書》。除了種種愛戀執迷之外,更有對於健康的渴求與盼望,以及對關係倫理性的探究,瘋狂抑或是背叛,孰先孰後?
5/5蒙馬特遺書
原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台灣同志公民的雙重意識:既是台灣人,也是同性戀 這一系列刊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或可稱之為「五年級同學會」,是舊書重讀的同志研究工程。是步入中年的我,對過往青春的重新檢視,剖入最深的自己,看時間之流鑿刻的痕跡。尚未成為朝九晚六出版產業上班族前,亦忝為一個同志運動者。無知年少
5/5鱷魚手記
原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若非身體,我是不能體驗到她是誰,她是如何在愛著我,我之於她是甚麼意義,懂得最核心最重要的她是如何的純潔,脆弱,美麗……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第十七書 《蒙馬特遺書》出版二十六年,至今除繁、簡中文版外,亦譯成多國語言。
5/5其後
原刊載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賴香吟擅於換位思考,觀照六年級世代,以彼口吻看生涯,寫成《文青之死》。故事起於2003年,小說家以倒敘手法書寫,描述六年級生台北人嘉嘉,赴任台南文化公務機關約聘人員,認識了昔日文青陳思思(吉兒)。兩人展開長達十數年情同姊妹的友誼,分別經歷轉職、結婚、育子等人生階段
5/5文青之死
從NTU40+輾轉得知 程元敏老師逝世,享耆壽九十六歲。 1999年選修中國文學系的《尚書》,老師一字一句地註釋、教我們讀經解經,是一門可以上溯自先秦、兩漢的學問,及至宋代以下,所謂【經學】。彼時台灣文學系所紛紛依國家命令成立,他們這一代人,因為戰爭而來到台灣,中國的移民,從兵籍退下來轉入學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