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籤詩:
「一般行貨好招邀,積少成多自富饒。當把他人比自己,管須日後勝今朝。」籤詩故事:當我們遇到難題時,通常會問看看別人有什麼想法或建議嗎?但是這時候,到底要找誰問才能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呢?
問問題,除了想思考自己的現況後,搞清楚真正的問題之外,其實問問題還有一個重點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重點是啥呢?這次的籤詩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首籤詩的主角是春求戰國時代的范蠡和猗頓。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人稱范伯。范蠡年輕的時候,是個知識型工作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經濟都很懂。後來,他受到文種的推薦,去協助越王勾踐復國。等到復國任務完成後,他就毫不留戀地辭官離開,去齊國創業經商。由於他很有商業經營的頭腦,賺了很多錢,因此成了一個成功的大商人。後世很多經商的生意人,會供奉他的塑像,稱他為財神。
另一個主角猗頓春秋戰國魯國人,也是戰國時代的富商。他被稱為中國商業之祖、晉商之祖。猗頓年輕時,本來是個窮困的書生,窮困到生活幾乎要過不下去了。後來,他聽說人家說起陶朱公,知道他除了很會經商外,待人也很友善,於是決定去找陶朱公,向他請教從商之道,希望可以藉此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於是他砸鍋賣鐵,湊了一點錢,跑去找范蠡。見到了范蠡後,猗頓認真地請教他,做什麼生意,才可以穩當又快速地賺到第一桶金。於是,范蠡分析了一下局勢和了解他的需求與能力後,告訴他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賺到第一桶金的話,就買些牲口,從放牧業開始。
於是,猗頓接受范蠡的建議,買了一些牲口,開始放牧買賣。果然,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就成了大商人。後來,他將自己的商業帝國拓展到鹽業、珠寶業,成為一個超級巨富。
不負責任解籤:
從籤詩故事中,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范蠡是轉變猗頓命運的關鍵貴人。
這樣說也是沒有錯啦!但是,范蠡當時名氣應該不小啊,為什麼只有猗頓去請教他,並且成功呢?
范蠡確實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當年,他幫勾踐完成復國的任務後,就包袱款款,揮揮手不帶走一點雲彩地離開了。離開之前,留下一封信給文種,這個跟他一起奮鬥的夥伴,信中寫著:「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提醒他,趕緊辭官離開,不然小命會不保。
文種看了信後,雖然有所警覺,但還是沒有辭官,只是低調行事而已。所以文種後來的下場,就如范蠡的預言一樣。
可見就算有適當的建議,也不見得是人人都能接受,並且付諸於行動。
因此,猗頓後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不只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同時也願意執行。
但是,為什麼猗頓要去找范蠡呢?
因為猗頓想要經商。
這答案不是廢話嗎?
不是廢話,是關鍵的回答。
蛤?這種回答叫做關鍵回答?
是的。正是因為猗頓決定要經商,所以才去請教范蠡,因為他是這領域中的專家。
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會找什麼人尋求答案呢?
臉書?谷歌大神?還是chatgpt?或者是家人或者是熟悉的朋友。
問這些都可以,但都不一定可以得到合適的答案。
其實,范蠡之所以會建議猗頓從蓄養牲畜開始,是因為他與猗頓談話之後,知道他過往的經驗,也了解了他的需求後,才得到的結論。
猗頓在從商之前,種過田、也養過蠶,但是都沒有成功,可見這兩件事都不適合他。范蠡從談話的過程中,除了了解猗頓經歷外,也知道他曾讀過書,再加上他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存到第一桶金,才會建議他從養牲畜開始。
所以,這是范蠡透過和猗頓的談話中,了解他的優勢,還有需求後,才給出的答案。我想,也不是每個來詢問范蠡建議的人,他都會給同樣的答案。
籤詩吉凶:
坊主認為這是一支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找真的可以給予適合我們答案的人,而不是找熟人的上籤。
當然,我們可以問問熟人的想法,聽聽他們的建議,但是他們可能會因為跟我們太熟,或者是他們自身的侷限,因此所給的答案不見得適合我們。這時候,如果我們能請教一個有相關專業素養的第三者,他們所給予的答案或許跟我們心中期盼的不同,但卻會相對客觀很多。當然啦!面對與自己預期不同的答案,心裡難免會有抗拒。真有這種狀況出現時,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先把這些建議擺著,說不定過段時間後,我們自會放下原本的成見,重新思考這些建議,這時候說不定就願意採納了。
因此籤詩告訴我們「當把他人比自己,管須日後勝今朝。」意思是如果我們找到對的人問問題時,他們的答案,一定會幫助我們轉變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