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日記|無聲勝有聲】

【聲音日記|無聲勝有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在所有的音波中,最療癒的聲音居然是靜默,也就是中國人說的『盡在不言中』、或『無聲勝有聲』。在瑜珈中,最高階的聲音也是『靜』。在靜甯中其實不是完全的死寂,而還有很多自己內在的聲音,以及細碎的外在的聲音。就像『空無』並不是真正的零,凡是皆無,而是很多事情、頻率和能量還未被顯化前的狀態。


只是,現代人太忙,即便是耳朵也沒一刻停歇。難得耳朵清靜點,也會無所適從,甚至體會不出靜中之美、靜的玄妙之處。


要能對比出安靜,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連串的音波之後,嘎然而止,聲波還在空間迴盪,但耳朵能聽到的音量卻愈來愈小,以至於無。不過,身體內還泛著振動,一波波像是浪潮一樣地在體內震盪。這時出現身體與耳朵的頻率的反差,讓我們的感受更深,也容易激化出不一樣的想法、感覺。


而且,耳朵在覺受音樂與安靜這兩個相反的聲音歷程後,心裡會出現更沉靜、更放鬆的內在旅程。這是千金難買的經驗。有的人會在這時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有人放鬆到感覺飄在宇宙空間中,有人覺得身體緊繃的地方被解開了……不一而足。但若是保持身體放鬆的狀態時,這個短暫的寂靜是非常可貴的靜止、靜心與凝靜狀態,造成身體更放鬆、心情更平靜。」


— 《聲音療癒練習》


/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音樂演奏之中的留白與呼吸。


記得小時候上鋼琴課時,老師都會特別和我強調有些樂句之間的呼吸。


那個呼吸,和一般平常的呼吸不太一樣(一時之間有點難形容)。比較像是我們在說一個故事時,會有起承轉合,而當要進入到下一個段落前,會有短暫的靜止(凝神不動),接著才又用一個明顯的呼吸開啟新的樂句。


那時候還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意義,只覺得自己好像只是依樣畫葫蘆,模仿老師的動作與神情。


一直到後來才慢慢地領悟到,留白的安靜所帶來的張力與魅力。


/


無聲,是醞釀、是休憩、是讓餘韻得以迴盪的空間。如果在所有的時間都塞滿了聲音,就好像不斷地被無形聲波轟炸,反而沒辦法讓人放鬆。


這在頌缽時也曾讓我有深刻的體驗。當時和同學一起練習敲團缽時,我們總擔心聲音很快會消逝,於是敲得十分密集,結果躺著的同學後來給了很驚恐又中肯的回饋-「剛剛那個音場好可怕」XD。


想給的太多,抑或是漲滿聲音的空間,對接受者而言,反而是種負擔。


好微妙呀,這不論是在頌缽、音樂、還是「給予」的心態,概念都是相似的。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4月9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陣子因某些議題時不時陷入覺得自己亂糟糟的低落狀態,但今天因客人的暖心及真誠回饋,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氣與動力。 也突然讓我發現,不只是客人會抱持著期待,連我自己,是不是也對對方抱有既定期待呢? 期待很正常,也激勵著自己持續調整修正,但過度期待,容易放大了挫敗的感受,或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走過來的路上,發現四周沒那麼多高樓,瞬間有種搭一下下火車就能來到不那麼都市的地方的感覺⋯⋯在市區捷運都很近很方便,也很少有機會這樣走走路曬曬太陽。」 飛飛來工作室的那天,這段話其實讓我十分深刻。(我用字描述可能沒那麼精準,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怎麼說呢?大概是因為平常如果朋友來拜訪,
參加了一場泛音詠唱的表演,整場我幾乎大多時間都閉著眼睛聆聽,彷彿透過聲音去到了不同地方。 關掉了視覺的感官,聲音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形狀和畫面。當專注在「個人」的聲音時,某些聲音就像一個具有彈性的圓,一圈又一圈;而當加入了其他人的聲調,就延展成了更大的畫面,其中有一段,我浮現了河邊的畫面
這陣子因某些議題時不時陷入覺得自己亂糟糟的低落狀態,但今天因客人的暖心及真誠回饋,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氣與動力。 也突然讓我發現,不只是客人會抱持著期待,連我自己,是不是也對對方抱有既定期待呢? 期待很正常,也激勵著自己持續調整修正,但過度期待,容易放大了挫敗的感受,或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走過來的路上,發現四周沒那麼多高樓,瞬間有種搭一下下火車就能來到不那麼都市的地方的感覺⋯⋯在市區捷運都很近很方便,也很少有機會這樣走走路曬曬太陽。」 飛飛來工作室的那天,這段話其實讓我十分深刻。(我用字描述可能沒那麼精準,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怎麼說呢?大概是因為平常如果朋友來拜訪,
參加了一場泛音詠唱的表演,整場我幾乎大多時間都閉著眼睛聆聽,彷彿透過聲音去到了不同地方。 關掉了視覺的感官,聲音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形狀和畫面。當專注在「個人」的聲音時,某些聲音就像一個具有彈性的圓,一圈又一圈;而當加入了其他人的聲調,就延展成了更大的畫面,其中有一段,我浮現了河邊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