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a 久內-avatar-img

Clara 久內

2 位追蹤者
持續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你吃什麼,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是近期看了一則有關於「專注力」的Youtube影片,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 影片作者Jibreal Khan發現,自己在高中時期的專注時間,大概只有12分鐘(且這12分鐘內,大腦還有很多思緒
在曹中瑋老師《懂得的陪伴》深度導讀講座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有關於常見的問句—「為什麼?」 在很多事件發生、情緒爆發的當下,我們常常會很直覺地問他人、問自己:「為什麼?」 大腦總渴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好讓發生在生活中的內外在事件能夠「一個蘿蔔一個坑」,讓困擾或難題得以快速解決。
好的事物值得等待。 整理環境、整理自己的另一個收穫是:發現找到合拍的人、事、物是需要時間的。這裡對好的定義,是指貼近自己的喜好、需求與能力。 在這之前,不免有頗多不那麼令人滿意的嘗試。(當下往往容易覺得是一種失敗或浪費,現在回顧,覺得何不詮釋為嘗試就好呢)
現在居住的環境是我所喜歡的嗎?擁有的物品能夠帶給我慰藉、力量或意義嗎?(或真的有那個需求嗎?)還是看著心情就好呢? 因著以上的問題,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大概快11個小時),展開了房間的大整理—將近五坪的空間,我和先生的物品逐漸愈堆愈多,也愈顯雜亂。
「感謝我擁有健康。」 自從九月確診後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去跑步運動,這幾天感受到身體開始在釋出訊息:快讓我動一動吧!! 有些莫名的痠與緊,於是想到了 @yoga_with_kassandra 在YT上也有30天的15分鐘晚間瑜珈挑戰,於是心血來潮立馬打開電腦跟著伸展一下。
Thumbnail
這陣子因某些議題時不時陷入覺得自己亂糟糟的低落狀態,但今天因客人的暖心及真誠回饋,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氣與動力。 也突然讓我發現,不只是客人會抱持著期待,連我自己,是不是也對對方抱有既定期待呢? 期待很正常,也激勵著自己持續調整修正,但過度期待,容易放大了挫敗的感受,或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走過來的路上,發現四周沒那麼多高樓,瞬間有種搭一下下火車就能來到不那麼都市的地方的感覺⋯⋯在市區捷運都很近很方便,也很少有機會這樣走走路曬曬太陽。」 飛飛來工作室的那天,這段話其實讓我十分深刻。(我用字描述可能沒那麼精準,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怎麼說呢?大概是因為平常如果朋友來拜訪,
參加了一場泛音詠唱的表演,整場我幾乎大多時間都閉著眼睛聆聽,彷彿透過聲音去到了不同地方。 關掉了視覺的感官,聲音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形狀和畫面。當專注在「個人」的聲音時,某些聲音就像一個具有彈性的圓,一圈又一圈;而當加入了其他人的聲調,就延展成了更大的畫面,其中有一段,我浮現了河邊的畫面
Thumbnail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一直以來,都不敢隨便追劇。其實不是不愛看,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往往會無法控制地陷入劇情,甚至被劇中所帶出的情緒過度渲染。 我仍舊印象深刻,在大學的一堂民族課裡,老師播放了韓國光州事件改編的電影。那部電影悲傷與無力的情緒之強烈,導致我下課後躲到廁所裡繼續哭,久久無法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