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上,討論度極高的一本書 — 《Die With Zero》。
這本書的作者 比爾·柏金斯,
是一位 華爾街傳奇級的對沖基金經理、企業家,
同時也是《Die With Zero》這本書的作者。
他提倡的理念是:
「賺錢不是為了存到死,而是為了在有限的生命裡最大化體驗」。
這也是這本《Die With Zero》在全球爆紅的原因。
因為他顛覆了傳統的「存錢到老」思維,
鼓勵人們把錢花在「創造回憶」上。
「我們到底賺錢的目的,是什麼?」
讓很多創業者、上班族都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人不該努力存錢到死,而是要在活著的時候,
把錢花在最有價值的體驗上。」
這句話,可能會讓很多亞洲人聽了「倒吸一口氣」。
長輩聽到可能會說:
這就是你們這些年輕人,年紀輕不會想。
等到你老了,你就知道存錢的重要。
比爾柏金斯點出了一個「財富圈」長期的迷思:
很多人努力賺錢、存錢,但最終的財富,
卻不是自己享受,而是留給下一代,
或被醫療費、遺產稅吃掉。
結果忙碌一生的財富,
最後只變成了「存款裡的數字」。
我有一個親戚,他有三個小孩,
平常省吃儉用,每天一大早就出門去市場賣菜,
下午又繼續回到菇寮種洋菇。
辛苦拉拔三個小孩長大,
小孩成家立業有了家庭後,
他送給老大一棟房子,讓他們有個安穩的自己房子。
為了以示公平,老二跟老三自然也得幫忙出錢買房。
結果兩老從年輕做到老,現在駝背的厲害,
身體也大不如從前。
而等到年老需要小孩陪伴照顧時,
家裡只剩外勞可以照顧自己的起居。
那時才發現,年輕時努力存下的每一筆錢,
都只是存給下一個照顧我的外勞。」
書裡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財富最佳體驗期」。
比爾柏金斯說:
「30-50歲,是人生體驗的黃金期,
應該是你最敢花錢、最該創造體驗的時候。」
這個階段你的體力、社交關係、人生經歷都處於巔峰狀態。
等你60歲有錢了,體力卻下滑,
已經無法環遊世界、衝浪、學潛水、跑馬拉松。
你一定有聽過周遭的朋友跟你說過,
如果你要出國,一定要趁年輕還有體力時,
去比較遙遠的國家體驗走走。
等你年紀大了,或許你已無法承受搭48小時的國際航班,
那時即使你心裡想出遠門,生理已心有餘力不足。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概念:
「金錢真正的價值,並不是存在帳戶裡,
而是轉換成『體驗』之後,帶來的『記憶回報』。」
他把人的一生劃分成幾個階段:
1️⃣ 年輕時,多旅行、學新技能、認識新朋友。
2️⃣ 中年時,投資「親子關係」與「健康資產」。
3️⃣ 老年時,把錢花在「傳承價值觀」而不是傳承存款。
很多人不敢換跑道、不敢辭職、不敢追夢,
不是因為沒才華,而是「財務恐懼」。
但《Die With Zero》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思維:
「錢是為了讓你體驗人生,不是讓你被錢困住。」
現實是,
🔸 你存款從30萬 → 100萬,焦慮感不會減少
🔸 存款從100萬 → 500萬,你還是無法辭職
因為你的焦慮,來自於「時間匱乏」,不是「金錢匱乏」。
這本書在書裡重複灌輸一個觀念,
存錢到死,是低階的財富思維。
真正的富人,是活著時把金錢轉換成「記憶回報值」
「你花出去的錢,才是真正屬於你的人生。」
作者原本是一位能源交易員,
靠著投資與金融市場賺進數億資產。
書中的理念確實是自己實踐的體悟,
他也是最懂金錢運用的華爾街玩家,
也是最懂享受人生的富翁。
但現實生活中,很難完全去貫徹這樣的做法。
生活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關卡,
突破一關後還有下一個更強大的Boss,
在前方等著擊垮你。
只有翻山越嶺後,才能看到山頂下的美好景色。
不過,他把人生不同階段該做的時間投資分配,
我是非常認同的。
年紀輕有很多體力與時間,可以盡情去體驗生活與創業。
失敗了也無妨,反正年輕試錯成本極低。
重新再來一次就好。
現在邁向壯年,確實該好好思考自己的「記憶回報值」該如何轉換。
列個清單:「我死之前,想要完成哪100個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