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重點:
市值最大者,往往成為贏勢股機會也較高
QQQ 是投資趨勢股最簡單的方式
投資有80 %的時間在等待,只有20 %是享受獲利喜悅
投資心態與原則
- 投資是馬拉松:沒有終點,強調長期累積而非短期奇蹟。
- 謙虛與成長:驕傲是成長的終點,虛懷若谷才能持續進步。
- 心理素質:投資成功靠心態,80%時間在等待,20%享受獲利。
- 錯誤與成長:錯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記錄前因後果,作為借鏡。
- 忘卻成本:以昨日收盤價為基準,專注未來價值,勿執著已發生的損益。
- 黑天鵝風險:難以預測,善用資產配置降低損害。
選股與分析
- 基本面為主:
- 選股依據:公司發展歷程、領導者背景、股權結構、產業成長性、產品組合、高成長高毛利產品占比、營運狀況、競爭態勢、市佔率、同業比較、未來機會。
- 誠信至關重要,無誠信的公司不值得投資。
- 賣股邏輯:買進理由消失時賣出。
- 技術面輔助:
- 關鍵指標:成交量、K線型態、移動平均線(均線)。
- 買賣訊號:支撐價附近爆量不破:買進訊號。壓力價附近爆量不漲:賣出訊號。
- 成交量創高但股價不創新高,可能為高點訊號。
- 籌碼面:追蹤內部人持股異動、券商買賣超、庫藏股實施,偵測股價異常。
- 股性分析:股價由多數買家決定,買家特徵形成股票個性。
- 趨勢分析:
- 趨勢是股價創新高的推手,龍頭股具高勝率。
- 趨勢未變前無需賣出,趨勢滿足或將被顛覆時出清持股。
- 從生活中觀察趨勢:服裝材質、生活習慣、人口結構、環境變化等。
- 股價創新高為趨勢受惠股,創新低為趨勢取代股。
- 族群股價同步創新高/低,降低誤判機率。
投資策略
- 長期投資:
- 看好股票需資金控管與長期持有。
- 時間拉長,股價回歸基本面。
- 微軟、蘋果、Google等長期回購股票的公司值得關注。
- 停損與風險管理:
- 停損設為預期報酬1/3(如報酬30%,停損10%)。
- 移動停損以當前價格為基準。
- 停損時機:買進理由消失、技術指標賣出訊號、找到更好標的。
- 投資組合:
- 持股3-5隻,最多不超過10隻,寧缺勿濫。
- 設定投資期間為一年。
- 市場預期:
- 研究重點在管理市場預期,而非僅估計每股盈餘。
- 市場預期過高是股價最大利空。
- 長期持股可避開市場預期干擾。
趨勢與產業
- 長期趨勢:
- 智慧型手機(10年)、軟體(20年)、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物聯網。
- 半導體產業進入門檻高,具投資價值。
- 隱形冠軍:一流客戶、獨特競爭優勢、規則制定者。
- 贏勢股:
- 從標普500、台灣50、QQQ尋找趨勢股。
- 市值最大者往往為贏勢股。
- 評價指標:
- 本益比:適用成熟產業。
- 股價淨值比:適用景氣循環股。
- 股價營收比:適用新創產業。
其他重點
- 股利與回購:
- 現金股利非收入,股價上漲才是獲利。
- 回購股顯示公司認為股價低於價值,定期回購比單次大量回購重要。
- 勝率與氣勢:
- 勝率看股價上漲/下跌機率,追求有利態勢(孫子兵法)。
- 趨勢龍頭股是勝率解答。
- 投資哲學:
- 選股如選人,買在「變好的過程」。
- 花10,000小時專注一事,成為專家。
- 廣納意見,減少盲點,投資非一言堂。
- 市場與人性:
- 股市如鏡子,靜心才能看清。
- 消息非無故流出,背後多有布局。
- 了解市場預期即了解人群行為。
內容摘要:
投資是翻轉人生的金鑰
投資不是白米賽跑,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成功容易讓人驕傲,狂妄之後便是失敗
驕傲是成長的終點,不斷變強的人,總是虛懷若谷
放眼未來,是基本面非常重要的事情
趨勢,掌握先機才可能成為贏家
NVDA只做晶片
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李小龍
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從贏家中找出相同的特質,
公司發展歷程,領導者背景,股權結構,產業成長性,產品組合,高成長與高毛利率的產品營收占比,營運狀況,競爭態勢,市佔率,同業比較,未來機會
誠信,如果誠信出了問題再好的公司都不值得投資
因為表面看到的東西,僅止於表面
成交量創高但股價卻無法創高,往往可能是股價已達高點
跌到支撐價附近,爆量跌不破,就是買股訊號
漲到壓力價附近,爆量漲不上去,就是賣股訊號
最有效的技術分析指標是,成交量,K線型態,移動平均線,簡稱均線
籌碼分析,內部人持股異動,券商分行買賣超,實施庫藏股
基本面,賣股的邏輯是,當買進的理由不存在時賣出
以基本面選股,技術面決定買賣價格,籌碼面偵測股價異狀
相處要懂個性,買股要懂股性
股性來自於這支股票的買家是誰,而股價是由多數人決定,因此,買家的特徵會決定股票的個性
看好一支股票,就是資金控管與長期投資
現金股利不算收入,股價會漲才是賺到
現金股利是自掏腰包,定存利息才是額外收入
回購股最重要的意義,公司認為股價已低於公司每股價值
定期回購比回購量增加更重要
微軟,蘋果, Google,都是長期會回購股票的公司
最適合的投資方式,往往也需要時間去慢慢喜歡
蘇格拉底喜歡用反問的方式找到真理
經歷不同的投資階段,價值觀不斷地轉變
其實法人也會賠錢
基本面為主,參考技術面買賣價位,籌碼面追蹤異常變化
勝率是看股價上漲或下跌的機率
孫子兵法,善戰者,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擅長打仗的人,都會努力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態勢,而不是苛責別人,追求勝率的另一個優點,就是能夠維持贏家的氣勢
趨勢是股價創新高的幕後推手
趨勢的龍頭股,是勝率的解答
趨勢尚未改變之前都無需賣出
趨勢,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物聯網
過去的趨勢成就現在,現在的趨勢成就未來
有些趨勢可以維持10年,例如智慧型手機
有些趨勢可以維持20年,軟體
何時賣股,唯一的原則就是,當趨勢即將被顛覆或滿足時,出清持股,入袋為安,然後再找下個趨勢
趨勢就在生活中
服裝材質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口結構的改變
環境改變形成的趨勢,貧富差距,老年化,新冠肺炎
用股價找趨勢,股價創新高,或是創新低
創新高是趨勢受惠股,創新低這是趨勢取代股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一個等速移動的物體,如果速度突然被改變,一定是出現外力干擾
同時觀察整個族群的股價是否一起創新高或新低,就能減少誤判
股價高不代表競爭力更強,有可能股本大小差異
市值最大者,往往成為贏勢股機會也較高
當趨勢達到滿足,趨勢股也會汰弱留強
半導體就是進入門檻極高的產業
僧多粥少,那就不是好的趨勢
投資要等10年以上才會發酵,不如找其他更快發生的趨勢來投資,效益更好
隱形冠軍,一流客戶,物流知名度,股價會證明身價
公司擁有競爭優勢,或是身為趨勢中的規則制定者,是鞏固地位的兩大因素
進入門檻高是很重要的
從 標普500 跟 台灣50 找贏勢股
QQQ 是投資趨勢股最簡單的方式
過去的數字已反映在過去的股價,只有預估的未來數字才能影響未來的股價
本益比適用於成熟產業,業務營運的個股
股價淨值比適用於景氣循環股
股價營收比適用於新創產業個股
停損設定為預設報酬的3分之一
預期報酬30%,停損價就是10%
移動停損,停損目前價格而非買進價格
執行停損,找到更好的標的,原先買進的理由消失,技術指標出現賣出訊號
研究股票最重要的不是估計每股盈餘,而是管理市場預期
只有當知道市場的起因預期在哪,並與我們的認知比較後,才能判斷股價目前的水位,是否還有投資空間
市場是人組成的,了解市場預期就是了解這群人
當市場預期過高,就是股價的最大利空
投資若想避開市場預期的干擾,長期持股是最好的方式
時間拉長後,股價漲跌還是回到公司的基本面
本益比,每股盈餘成長10 %,就是10倍, 20 % 20倍
股票沒有絕對價值,機會是比較出來的
贏家選擇寧缺勿濫
王牌只有三張,沒必要拿雜牌抽出10張
投資組合只有三到五隻股票,最多不會超過10隻
股價跌到好球帶,投資獲利機會更高
設定投資期間為一年
心理素質是生活的累積,更是失敗的結晶
能掌握的是自己的心態,不能掌握的是市場氣氛
股市像面鏡子,靜下來才看見自己的模樣
美國股市多頭的時代都會有一個股神,等熱潮過了,這種人就會消失了
批評別人無法突顯我們高尚,只會讓我們變得更想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巴菲特始終相信蘋果公司的價值
決策錯誤就停損,不要因小失大
成就一件事情,總會有必要的犧牲
格局大的人也能勇於停損,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
錯了就承擔後果,修正後重新出發就好
一次輸贏,不代表一輩子的輸贏
投資有80 %的時間在等待,只有20 %是享受獲利喜悅
不要去看事情表面,要有第2層第3層的思考
廣納意見,減少投資盲點
投資不是一言堂
股市波動像病毒,心理數值就是抵抗力
很多時候,領悟的同時是用痛苦換來的
錯誤不是壞事,是成長的必要之路
投資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認知到我們無法完全預知未來
想判斷投資是否真的能賺錢,要看在逆勢中的表現如何
犯錯時牢記前因後果和當時心情,作為下一次投資的借鏡
因為基本面沒變差,未來也會越來越好,不用急著賣
財富能有多少,還是要看心理數值有多強
黑天鵝的出現難以判斷和預防,減少損害的方法,就是善用資產配置
黑天鵝本來就是黑的,只是還沒遇見
一切的判斷還是要回到誰的邏輯比較合理
有自己的品味,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股票
消息不會平白無故地流出來,握有資訊的人,通常是自己布局完成,想找機會賣股,才會把訊息散播出去
忘卻成本,立足現在,思考未來
忘了成本,就能把一發生的準備,都放在過去
當下只思考那知股票更值得投資買進,不值得投資就賣出,任何投資決策都是基於未來
不願面對虧損現實,是無法忘記成本的最大原因
已昨日收盤價為基準思考
基本面好,就不許賣股
賣掉的話就虧了,但事實虧損時早已造成,
不是今天賣股才出現
帳面上的損益都當成已發生的賺賠,就是忘了成本
把所有為實現損益都當成已實現損益,不是沒賣掉就不算虧損
選股如選人,是買在「變好的過程」
買股只因為這家公司會慢慢變好,也不應該因為跌入谷底而買
花10,000個小時做同一件事,終將成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