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臺大政治系 沈郁展、洪辰韻
▎從倒閉潮看書店經營困境
「只有結束營業的時候才看得到人潮」,這句話出自嘉義在地老書局同仁之口。目睹民眾趕在結束營業之前,搶購低價文具圖書的盛況,令他不勝唏噓。鴻圖書局為嘉義在地老字號已經營33年,也不得不屈服於實際考量而永久熄燈。

鴻圖書局,圖源:中央社
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全台灣的書店只剩下兩千餘家書店仍在營業,相較十年前少了將近千家,創下30年來新低。其中實際有在賣書的書店可能更少。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書店越來越難經營,甚至出現倒閉潮呢?
▎實體書店為何接連倒閉?
實體書店接連倒閉的原因主要有兩項,「知識傳播方式改變」與「網路購物的競爭價格」。
過去資訊網路不容易流通的世代,人們需要透過書或報紙,獲取最新的資訊或知識,或者達到消遣娛樂的目的。然而,隨著網路的興起,我們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者網路新聞,在指尖就能獲取無限的新知;此外,如果我們需要書本的資訊,透過論壇就能夠觀看其他人的評論或摘要,甚至不需要購買書籍就能夠完整獲取資訊。在這樣的脈絡下,實體書店的功能降低許多,許多書店也因此力求轉型,打造比販賣書本之外更多的文化價值或特色,吸引人們消費。
其次,網路購物競爭的價格也對實體書店造成不良的影響。許多網路平台為了銷售業績,紛紛削價競爭;而實體書店則需考量店租與水電而無法壓低售價,還更需應付昂貴的人力成本,因此在價格上充滿劣勢。消費者在市場機制驅使下自然會選擇價格低廉實惠的網路平台購物。
▎圖書定價制
所謂「圖書統一定價制」,意指維持圖書零售的定價或折扣限制,確保同一時間、同一書籍,在不同地點能以固定價格或折扣出售。事實上,「統一訂價制」也不是使圖書價格毫無彈性,有保留出版社自行折扣的空間。主要目的在於保護獨立書店的生存,促進出版業的健康發展。
以法國為例,1924年通過的《朗恩法》,規定定價權歸出版社所有,新書出版兩年內,書店通路折扣不能超過出版社定價的 5%。放任市場自由競爭的英國與美國,獨立書店在短短幾年間倒閉大多數,反而法國近2500間的獨立書店仍屹立不搖。
▎ 臺灣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可能?
近年來,根據立委王培瑜所述,文化部已提供圖書免徵營業稅、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書展購書抵用券、文化禮金、文化部藝文紓困4.0等試圖協助圖書產業,然針對圖書定價制本身仍未有明確法律規範。
支持方認為,圖書定價制使得電商無法削價競爭,能防止實體書店、獨立書店近年來的倒閉潮,進而避免單一電商壟斷書市,造成市場失靈。此外,圖書定價制也能保護消費者,使其購買的書籍皆能統一價格、不吃虧。
而反對方認為,失去折扣誘因,書市恐更蕭條,且在圖書定價制下,連鎖書店亦能透過贈品、會員制優惠等方式,抵銷固定折扣帶來的虧損,使獨立書店仍無法與其競爭。而南門書局執行長張國文認為,書店和出版社應自行憑藉行銷策略維持業績,實施圖書定價制剝奪其打折的自由。這回應了前任文化部長史哲的擔憂,其曾表示此制度介入自由市場並干預人民的權利義務,需要跨部會研議。
(延伸閱讀:台灣篇/大型出版社X網路書店:定價制的反對與質疑)
綜上所述,即使文化部2015年時便已提出圖書定價銷售法草案,2017年開始委外舉辦多場論壇,2023年再次舉辦「市場通路惡性競爭,文化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公聽會,圖書定價制仍未正式立法。
(延伸閱讀:台灣篇/圖書定價制在台灣:箭在弦上 福禍難料)
#我們的觀點
▎經濟學怎麼看?
圖書定價制的討論中,正反方可大致分為「支持政府介入」以及「支持自由市場」兩派,前者稱電商不斷下殺書價逼退其他業者、造成壟斷,後者稱書店、出版社應在市場競爭自尋出路。
以經濟學的角度觀之,圖書定價制實施價格管制,固定書籍價格,若此固定價格高於原先價格,即為一價格下限,此時會降低消費者剩餘;若固定價格低於原價,即一價格上限,會降低生產者剩餘,上述兩情形皆降低社會整體福祉,造成無謂損失。簡言之,圖書定價制透過干預市場,使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利益受損。也因此,古典經濟學主張政府不得進行管制,僅需維護市場交易基本秩序,讓市場「看不見的手」調節價格與數量,理想狀況下,這較具效率性。
相對地,干預市場並非全為壞處,反而可能造成所得重分配。例如臺灣現況下應會實施價格下限,將使消費者以更高價購書,若在同樣數量下,書店、出版社得以受益。此時,干預便可能促進公平性。然而,需求理論亦告訴我們,價格一旦上漲,均衡數量會下降,此時,增加的價格和下降的數量,是否會導致最後的總價高於原先總價,使書店、出版社得利?這仍取決於消費者對於閱讀、實體書店的黏著度,例如消費者是否保有長期閱讀習慣,或持續至獨立書店購書表達支持,若皆是,才能使圖書定價制發揮預期效果。
▎不讀書,會如何?
上文所述,實體書店日漸凋零,且書籍的重要性逐漸轉移至網路,雖然國家圖書館近幾年之《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皆顯示國民進入圖書館的人次呈正成長,然而雅言文化發行人顏擇雅認為,國人工時長和忙碌,導致無時間亦無興趣閱讀。且根據行政主計總處2023年10月公布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每戶家庭在「書報雜誌文具」的平均支出已經從2015年的高點達4658元,之後逐年衰退。這不免令人揣想,若國人閱讀比例逐漸降低,會對社會帶來何種影響。
在《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的你》一書中,身為認知神經學家、兒童發展專家的作者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闡述一概念:閱讀時,人可脫離自己,試圖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即試圖同理書中人物,而作者提出假設:「倘若年輕讀者從來沒有遇過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開始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未來會發生甚麼事呢?倘若年長的讀者開始對同溫層以外的人失去同理心,又會發生甚麼事呢?正是無心的無知、恐懼加誤解的配方,可能導致偏執乃至好鬥——與美國融合多文化公民的初衷背道而馳。」作者筆下場景,因閱讀習慣流失而導致民主衰退,是否可能出現在不久後的臺灣呢?若要避免,或許得從教育著手,不僅在學校強調閱讀素養課程,也應推廣終身學習,促使各年齡層國民,開啟或找回閱讀習慣。
▎參考資料
立委王培瑜臉書、立法院官網、換日線、聯合新聞網、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中央社、國家圖書館《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民報、《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