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通用廁所(註1)發生偷拍事件,震驚社會。事實上,該間廁所日前就曾通報過偷拍事件,然而,校方未積極地正視校園廁所的安全性,使「手機透過隔板空隙偷拍的手法」在同一個空間再度發生。究竟,為什麼要推動破除二元性別框架的廁所?面對隨之而來的安全性問題,民眾如何看待?
▎主筆:臺大政治 鄭宇庭、郭倩妤
「廁所」在公共場域一定是常有的設施,提供了民眾的便利。然而,一般的廁所多以二元性別區分,並以顏色與標誌不斷地複製社會的刻板印象,往往忽略了不同性別照顧者,非傳統性別特質者的需求,使他們連解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時可能受到他人的異樣眼光、口頭騷擾甚至肢體攻擊。當一部分的人無法自在地使用根據二元性別劃分的廁所,長期下來會因為避免使用公共廁所而出現健康問題,減少他們出門的意願。為了回應現象,台灣開始發起性別友善廁所運動,學校成為了推動性別友善氛圍的重要節點,無論是在教育上,抑或是在實踐理想上,影響力皆不可小覷。
為了實踐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的理念,性別友善廁所逐漸出現在校園、大眾的視野中,使非傳統性別特質的群體的需求被看見。但這看似立意良好的措施,民眾的聲音滿載著沉重的隱憂,對於不同的使用者而言,「安全」感受會受到廁所的類型、區位影響而有差異。此處所指的安全,是指人身安全、物理空間的安全,與心裡層次的安全。例如有些廁所為了顧及隱私,將廁所設置在缺乏照明的走廊底部,反而減少了使用者的安全感。此外,隔板與地面、天花板之間的縫隙寬度也可能是導致不安的因素,要如何在「舒適通風」和「防止偷窺」之間取得平衡仍有待思考。
社會上也有聲音基於對性別暴力事件的擔憂,反對個人依據性別認同使用相應廁所的論點,不過針對性別案件與不同群體之間有何種關聯的推論,仍需更嚴謹地分析其脈絡。
此外,性別友善廁所內仍有男女便器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小便斗為例,小便斗可說是性別友善廁所中較棘手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只有男性會使用,因此更無法去性別化。若要廢除它,考量到男女使用坐式馬桶排尿的習慣不同,坐墊的清潔問題可能導致女性卻步,男性也覺得不便,想實現仍有一定的難度。
另外,小便斗在性別友善廁所中多設在有門的廁間裡,雖然顧及了隱私,但也使得廁間迴轉空間狹小,進出不便,在還沒洗手之前可能會讓手把成為細菌傳染之地。且空間有限,若將小便斗與馬桶放在同一間廁所,需要考量空間成本的有限性,以免過少的廁間難以消化過多的人潮。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德國酒吧的洗手間,因為是男女共用,為了維護環境的整潔,他們提倡坐著使用馬桶,減少了打掃成本,也提醒大家要多為下一位使用者著想。
偷拍事件發生後,我們訪問了兩位政大同學(皆為順性別女性,註2)對於學校設置性別通用廁所的看法。兩位同學所持態度中立,並認為學校應該要在「同一樓層同時設立通用廁所、女廁、男廁」,以保障各種需求及安全性。
為何不將通用廁所與男女廁設置於相鄰區域?
政大《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明訂:「設置無性別廁所(註1)之相鄰區域不得設置其他以生理性別作為空間劃分基準之廁所」並說明此款意旨:「為貫徹性別友善校園環境,避免標示化,於同區不再有生理性別區隔。」另,也有觀點認為:若在相鄰區域內同時設置三種廁所,多數人仍會使用原生理性別廁所,將無法免除性別檢查,使通用廁所的多元意涵難以實踐。
不過,也有同學難以贊同,認為此設計對想使用純女廁、純男廁的民眾乃徒增不便。
除此之外,由於既有建築在空間改造上會遇到許多限制,許多無性別廁所是將相鄰的男廁或女廁其中一間改建,但效果欠佳。例如《世新大學「無性別廁所」之經驗評估與省思》中觀察到:僅將原有的男廁改建為無性別廁所,並保留相鄰的女廁,使無性別廁所內仍以男性居多,成為「大家眼中的男廁」。以上做法可能無法讓性別氣質特殊的使用者真正地感到自在,也常常引起順性別男性或順性別女性的不滿。
「跳脫二元性別分類的廁所」只能犧牲原有的男女廁嗎?理論上不然,《世新大學》研究中即說明:「採取『其他』途徑的無性別廁所,不是將所有廁所的性別區隔都取消,而是增加一處彈性、不分性別的空間。」只是,如何在現實的空間、成本限制下,同時符合民眾、學界、設計者對「廁所」的各種期望,還需要全體社會更謹慎的協商。
如首段所述,10/16非該廁所的首例偷拍事件,而學校未在收到前幾次的通報後立即進行隔板空隙的檢查與改善,對安全維護有明顯疏失。另外,其中一位受訪的政大同學指出10/16事件後,自己先收到「遇到偷拍犯該怎麼辦」的學校信件,近一週後才收到校方公告的應對修繕措施,處理順序與效率皆讓該生覺得校方在安全性檢討上不夠適當。
針對性別友善廁所內隔板上下空隙寬度、空隙是否須加裝格柵/紗窗、求助鈴、足夠照明等等重要的安全設施,臺灣並無明確法令規定,學校或公部門單位多依據專家建議、教育部指引,自行訂定行政規則或設計參考(如:《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辦法》及《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參考手冊》)。
雖然制度上讓各方保有空間設計彈性,但恐怕也使「廁所到底安不安全」相當地仰賴設計者的自身想法,再加上缺乏剛性檢驗標準,便容易有建置不周密的危險之虞。
此問題並非零和賽局,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還沒想到的點子」。
筆者認為,廁所的空間設計須相當地考量國內民眾如廁習慣、人民對安全的疑慮、多元群體需求、空間改造可行性等等因素,然而以現況而言,傳統廁所設置要權衡以上所有條件仍相當困難。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國外各式各樣的廁所,取其所長——例如:英國牛津大學內有型態為一橫排並列的廁所,門外無性別區隔標誌,每間廁所內都有獨立的坐式馬桶與洗手台,並以緊黏天花板與地板的牆壁相隔,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與隱私,但其成本、清潔問題是否適合臺灣民情仍須納入考量。
最後,筆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視角投入空間設計思考,為廁所的藍圖帶來有別於傳統的「創新」想法,透過社會的集思廣益,讓廁所一步步地接近「人人都能安心且自在使用的廁所」。
註:
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手冊》(畢恆達等)
國立政治大學《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2023.9.7)
《世新大學「無性別廁所」之經驗評估與省思》(彭渰雯、林書伃、畢恆達)
政大學生會(2024.10.21)
《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辦法》
《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參考手冊》(臺大校園規劃小組、學生會性別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