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本丸」:書店的另一種經營與展演模式

書的「本丸」:書店的另一種經營與展演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的「本丸」:書店的另一種經營與展演模式〉2024-05-08


  今年三月的時候,一名「獨立書店訪視員」對於書店的一些意見與經驗分享引發了不小爭議。雖然他的許多表達我們沒辦法認同,也覺得以他的身分來說,大談自己「不買書」著實不太合適。但另一方面,他所指出的那些書店遭遇的困難,許多也都是確實存在的。


  無獨有偶,日本的從業者與文化圈也對於書店的衰落感到擔憂。在東京電視台的《世界經濟衛星》節目上,一張圖表顯示十年內,全國的書店總數從一萬五千多間降低至不到一萬一千間,三分之一左右的書店都已經關門。


  但在書店接連經營不下去的浪潮之下,一間有著獨特思路的書店卻逆勢而起。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書店可能性。



  這間由2022年直木賞得獎作家今村翔吾開設的書店名為「本丸」,即日式城堡之核心。在軍閥割據的時代,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大將所居的地點,也是這座城的最後防線。在《太閣立志傳V》這款以日本戰國為題材的遊戲中,當一個軍隊進行攻城時,只要突破了本丸,就等於攻陷了這座城。相對地,今村翔吾對於這間書店的期許便是:它要做為出版業「反擊的本丸」,讓出版業可以以此為重要據點,堅守住書市的城池。


  如同大多數的書店一樣,這間店裡有一個又一個書櫃、且每個書櫃都擺滿了書,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然而,湊近一看,會發現這些書櫃每一個都標示了一行字--譬如說出版社的名稱、或書店的名稱。就如同近一二十年來興起的「格子店」,這間店並不是由店長自行選書進書,而是讓不同的賣家租用格位,展示自己最想展示的那些書籍。


  在這些出版社或書店之間,也包含了一些個人的賣家,對於這樣的賣家而言,展示這些她想要推廣的書,比賣書賺錢來得重要。節目也訪問到了來自紙業公司的池田,他們的格子中擺放了幾本與紙相關的書籍,譬如包裝紙包法的工具書、或題材與紙相關的小說,希望能藉此推廣紙張的使用。



  今村翔吾認為,書店會倒閉不外乎是因為在這個時代裡面,單純地賣書無法賺錢。因此,他才將營利模式轉化為更加穩定可控的收取格子租用費。同時,這樣的書店也重新詮釋了「書店與策展」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在這種環境之下,或許反而更有機會體驗到那種「被打中」的感覺,因而買書、甚至重新創造出一種人們互相聊書、薦書的新社群與文化也說不定。


  當然,這樣的模式是否能成功仍是不確定的。就算行的通,其他人是否能夠複製?是否有足夠多的店家或個人願意租用格子來推廣書籍?也都還是未知數。但作為「本丸」,這間店確實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機會,讓每一個不同的個體或組織能夠發揮自己對於書籍的想像,去從不同角度嘗試一同守住這個書市。給予其重新振作的另一種可能性。





延伸閱讀:

〈開店就是策展:關於書店,買與不買以外的思考〉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關於「想要發起讀書會」這件事〉

〈《論重複》讀書會(一):新的,但是重複〉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書籍文獻之外:個性化卻無法穩固的新時代知識〉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