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說法:「30歲才是真正成年。」
18歲考駕照、20歲開放飲酒,它們都有法可循,那麼30歲的成年究竟是指什麼呢?
我和夏戎是在大學一年級的宿舍認識的,我們都很慢熟,但某個深夜聽見她在上鋪的啜泣,我們就成為好友至今。
2025年我們的33歲,她住家裡邊兼職賺生活費,我在職涯的轉捩點上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們都喜歡時尚、熱愛穿搭,她在兼職生活中擠出空檔學珠寶設計,我在手足無措的空檔研究健身人能吃的料理與抹醬;彷彿安好的生活中又帶著一些隨時倒塌的不穩定,我們就像任何一個Y世代,只在自己的世界用積極的方式活著,對外面的社會則用消極的態度看待。
每次跟她通話總會超過4個小時,天南地北地聊彼此近況、最近看見的寶石、最新一季的時裝、哪個小眾品牌香掀起熱潮等等,但當中絕對不會缺席的話題是:我們對外表的自我懷疑。
夏戎覺得自己的山根塌、我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我們想像中的30代,該是穠纖合度,又勇於在穿搭表現出不屑時下趨勢的個人風格,而不是現在這樣仍對自己的外表有所懷疑。
直到那天我看見10幾20出頭的年輕偶像,作為精品代言人的巨幅畫報被懸掛在101商場的外牆上,彷彿有什麼念頭竄過神經,我開始意識到對個人外表的要求根本不需去迎合他人,這本該是為了取悅自己而做的。我與夏戎可能在無意之間都落入了大眾審美的陷阱裡。
放眼望去無論海內外,娛樂產品如電影、影集,廣告行銷如美容、美體、保健食品等,無一不在強調社會觀感對於「外表」的強烈要求與重要性,但當我一一望著百貨公司的璀璨櫥窗與代言帷幕,不禁想著眼前這些萬中選一的年輕偶像,無論出自個人意願與否,都被打造成我們這世代偏好的形象。
夏戎說:「30代消費者是準備崛起的中產階級,同時追求質感又不願拋棄流行性,再加上社群軟體(SNS)崛起,我們一邊要符合社會期待,還得要滿足大眾想看見的個人獨特性。」
這一切光想就覺得矛盾地讓人頭痛。
SNS跨越時間與距離,讓資訊更新從過往的每週、每日,加速到如今的每分、每秒。當我滑開手機、點進Instagram,光是上排各個帳號從昨晚到上一秒發出的限時動態,都能讓我瞬間忘記自己點開App的原因只是為了從儲存內容裡找出昨天存檔的果醬食譜。
滑過一則則限時動態,間或穿插2-3則大數據演算推播的珠寶或時裝廣告,我不禁開始疑惑:自己的30代究竟過得怎麼樣?
實歲從2轉至3的那年我還在台北的職場裡不求與敵手拚個你死我活、只求平安出門早點回家,反而是夏戎在生日前2個月,一腳踏進了30代焦慮。
她說:「我的抬頭紋跟頸紋變得明顯,本就稀疏的頭髮又更少了;大腿的橘皮變多,鏡子映照出我流失的膠原蛋白。怎麼辦?我什麼都不要,只求當我50歲時還能看起來像35歲就好。」
當下我好像說了:「有錢才能讓妳的50歲看起來像35歲,錢妳也不要?」
夏戎:「......這個世界快給我錢!」
這通電話忘記是怎麼結束的,只記得後來我摸了摸剪短的頭髮,突然也覺得自己的頭髮髮不如過往厚實。打開電腦,開始搜尋對於養髮有所幫助的護髮產品跟偏方。
雖然老化是人類的必經之路,但不只我跟夏戎,或許社會上的多數人都同樣,希望時間能夠對自己像對深田恭子一樣,「請大人手下留情。」
但畢竟全世界60億人口才一位深田恭子,我們得學著接受自我的真實內外在,並永遠記得:社會期待每分每秒都在改,每次的迎合只是徒勞;變美永遠只能為了取悅自己而做,不該是為了取悅他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