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系列文是「投資理財系統化課程」,在初學不知從何入門時,可考慮此系列文章,沒有多餘的廢話或話術,只有如打基礎般,一步一步的建立系統化內容。
本課程沒有完成的一天,永遠有進步空間。
正文開始:
價差交易為投資初入門最常接觸到的方式,一般以做多股票為主,一檔股票買在20元,25元賣出,賺取5元的價差,諸如此類,統稱價差交易,並衍生出第1~4堂課的內容如下:
(一)投資期望值理論
(二)投資時間格局與交易次數
(三)資金控管與停損控管
(四)不必執著買最低賣最高
綜整上述理論,選擇價差交易的投資人,必須要了解最深層的基礎理論如下:
一、建立長期正期望值交易系統
二、系統的失靈與轉換。
三、最重要的理論:領先指標理論!!投資人必看!
以下說明:
一、建立長期正期望值交易系統
選擇「價差交易」這個流派的投資人,比如你當沖,每天交易2次,每週交易10次,每月交易約50次,要了解的最基礎理論是「建立長期正期望值交易系統」。
也是第1~4課的綜整,這句話的每一個字都需要達成:
(一)「建立系統」:要花費時間心力去建立一套方法。
(二)「長期」:比如當沖,這個月賺錢,下個月賠錢,就不是長期有效,長期是多久?就看你要投資多久,在永久退出投資市場以前,都算在內。
(三)「正期望值」:長期交易下來,總結果是否為正?
(四)「交易」:既然你選擇價差交易,就是要不斷的交易。
以當沖為例,這個月當沖44次,賺錢,然後到第50次,第60次,第99次,都賺錢,會是一個正期望值。那麼第100次呢?第101次呢?後面如果賠錢,是否會將過去賺的錢全都吐光?這就是選擇價差交易時,需要評估的最重要理論:「你的交易方法,長期下來是否會賺錢?」
如果你想用的方法,經評估最後結果是正的,再開始操作。
如果你想用的方法,經評估最後結果是負的,甚至大虧,就不該輕易嘗試。
有一句話說:「風險在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延伸另一句話:「風險除了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外,還有一個:『你自以為你知道!!』」。
你以為這個方法可以賺錢,但這只是短期,而無法長期;
你以為這個方法可以賺錢,但部位放大,就容易賠錢;
因此在進行價差交易時,不要陷入「自以為知道」的盲區。
投資人選擇價差交易這個流派時,建議先評估長期下來是否可行,還要再運用第3課「資金控管與停損控管」的理論。
二、系統的失靈與轉換:
承接「一」,選價差交易的投資人,如果遭遇連敗,或是勝率高,但是總體資產一直在下降,代表你原先倚賴的系統或方法開始失靈,開始侵蝕獲利,甚至傷到本金。
這時就要停下來思考,是否還要繼續用這個系統,如果不行,就必須要再開發新的方法。這也是許多投資高手、機構、法人等,不斷在思考開發新策略的原因,因為原本有效的方法,可能因為時空環境、重大事故、總體經濟等,舊的方法不再適用,開始賠錢,就必須一直開發新的方法。
這也是選擇價差交易的投資人必須要面對的,有沒有一套永遠不敗的方法?如果沒有,是否有開發新方法的能力?
以白話故事說明:
故事一:
小明以某個技術指標A操作期貨,去年用100萬賺了100萬,連本帶利共200萬,相當開心。今年他繼續用A,1月就賠了10萬,他開始擔心,但不停止,本金190萬繼續做,然後2月賠了15萬,共賠25萬,這下不行,他要一次翻回來,將190萬中的150萬全押,結果A指標繼續失靈,這次沒做好資金控管,賠了50%為75萬,總計賠100萬,從他用A交易開始,過了1年3個月,本金從200萬回到100萬,又回到原點。
故事二:
小王是個聽明牌的投資人,他的投資方法就是跟投顧、加會員、看電視、看報紙、看雜誌,跟親朋好友討論股票,若看到電視、報紙、雜誌、親朋好友口耳相傳有利多的股票,就會買進,並且分散投資,本金250萬,每檔押50萬,押4~5檔左右,還算是有分散風險的觀念。
聽明牌有賺有賠,這檔賠10萬,那檔賺5萬,有大賺小賺,也有大賠小賠,因為平時也要上班,因此也沒有很多心力關注,就是偶爾偷瞄一下行情,有賺就跑,賠了只好停損。
這樣操作下來,過了半年,本金大約變成255萬,多了5萬。
再過一陣子,他聽到一個明牌,說保證會賺,要拉到很高,這次押得多了些,結果被出貨了,一買就開始跌,他還有錢,再攤了一些,還是繼續跌,最後賠了80萬出場,本金剩175萬。
這2個故事也就是課程的總合:
第一:某指標或明牌是否禁得起長期考驗?
第二:某指標或明牌,其資金控管及停損控管的機制為何?
第三:指標或明牌失靈時,之後該怎麼辦?
因此,價差交易的最基礎理論,綜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