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社群媒體是否也被各種中古車買賣和貸款的短視頻洗版了?
「月付3,999元,開走賓士C300!」 「信用瑕疵也可貸!分期買車零壓力!」 「不看薪轉,不看信用,保證過件!」
這些短視頻在TikTok、Instagram和YouTube Shorts上獲得了驚人的播放量,但很少有人思考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這些內容突然間如此氾濫?
今天,我要揭露這個現象背後的殘酷真相,以及它對消費者和經濟的深遠影響。
這些短視頻的主角表面上在賣車,實際上在賣貸款。
讓我們看看數據:一輛售價80萬的中古車,傳統車商的毛利約為8-12萬(10-15%)。但如果同時搭配貸款,額外的金融收益可達16-24萬(貸款總額的20-30%)。
這意味著什麼?車商從金融服務中賺的錢,比賣車本身還多!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短視頻總是強調「月付多少」而非「總價多少」,強調「保證過件」而非「車況保證」。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核心是金融產品,而非汽車產品。
為什麼這類內容突然爆發?這是兩個因素的完美結合:
這兩個因素結合,創造了短視頻中古車貸款內容的爆發式增長。
這些短視頻最常見的話術是「低月付」和「零壓力」,但讓我們看看實際的數學:
以一輛市值60萬的中古車為例:
差異:24.8萬,相當於原車價的41%!
更可怕的是,許多方案還包含「氣球貸款」——最後一期還有一筆巨額尾款,迫使消費者要麼再貸一次,要麼被迫賣車。
短視頻中古車貸款熱潮不僅僅是單一現象,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商業生態系統:
這個生態系統的每個參與者都從中獲利,唯獨消費者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這些短視頻的目標受眾並非有充足資金的消費者,而是:
數據顯示,這類貸款的違約率是傳統車貸的2.8倍,平均每10個借款人中就有3個在貸款期間面臨嚴重財務困難。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現象反映了幾個深層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可能是下一個消費金融危機的前兆。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前,也出現過類似的「寬鬆車貸」熱潮。
如果你正考慮購買中古車,請記住這些原則:
這個現象不僅關乎個人財務決策,也提供了寶貴的投資視角:
最後,我想說的是:了解商業模式的運作方式,不僅能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消費決策,也能讓你在投資市場中洞察更深層的機會和風險。
你有沒有被這類短視頻吸引過?或者有過相關的購車經歷?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和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