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奧運挪用、詮釋和轉化古希臘文化,以塑造其當代奧運理念,體現在幾個方面: 起源的追溯與連結: 「現代奧運」刻意將其起源追溯至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光是「奧運」這個名稱本身就已明確地指向古希臘。國際奧委會(IOC)的官方文件中經常提及古希臘的奧運會和希臘文化,儘管這種提及往往是籠統的,但僅僅這種喚起,就具有重要的宣傳意義。19世紀末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等現代奧運的發起人,藉由與古希臘的連結,為現代奧運注入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威望。 理念的選擇性繼承與轉化: 顧拜旦受到其教育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對古希臘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但他對古希臘的理解,也受到當時英國教育體系中流行的「基督教的健壯體魄」的影響,這種理念強調體育活動在培養道德和性格方面的作用,並將古希臘視為這方面的理想典範。因此,現代奧運並非單純復興古希臘奧運,而是有選擇地汲取古希臘的某些「理想」,並將其轉化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理念。例如,顧拜旦提倡的奧林匹克主義,融合了古希臘的和諧發展理念、中世紀騎士精神以及基督教的健壯體魄等元素。 作為國家認同與民族偉大感的象徵: 現代奧運對古希臘文化的挪用,也曾被用於紀念和肯定「現代希臘」的國家認同和偉大感。尤其是在希臘舉辦的奧運會,如1896年、1906年和2004年,都強調現代希臘與古代希臘的歷史連續性,將奧運的復興視為民族復興的象徵。希臘的知識分子也傾向於將現代奧運視為對古希臘傳統的慶祝。 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古希臘文化也曾被用於服務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最顯著的例子是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納粹」政權利用古希臘文化來宣揚雅利安人種的優越性,聲稱古希臘文明也源於北方民族。奧運火炬的傳遞儀式,由納粹體育官員卡爾·迪姆構思,被塑造成連接古希臘與納粹德國的象徵。導演萊妮·瑞芬斯丹的奧運紀錄片《奧林匹亞》也通過視覺語言,將古希臘的雕塑與德國運動員的身體聯繫起來,美化納粹意識形態。

作為現代奧運理念的行銷工具: 從顧拜旦開始,現代奧運就利用古希臘的聲望來推廣其理念。在當代,尤其是在奧運商業化程度提高之後,古希臘文化更成為奧運品牌的強大行銷工具。奧運五環標誌、奧運格言以及各種儀式,或多或少地帶有對古希臘文化的借鑒。國際奧委會的官方網站和奧林匹克博物館也經常展示古希臘奧運的相關信息,以賦予現代奧運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正當性。 在當代官方論述中的持續性與轉變: 儘管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奧運理念的傳播更多依賴視覺形象而非文字敘述,但對古希臘的提及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例如,奧運獎牌的設計,以及奧運聖火在古奧林匹亞遺址點燃的儀式,都保留了對古希臘的指涉。此外,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等機構仍然強調古希臘文化在奧運理念形成中的作用。然而,在諸如業餘主義等議題上,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現代奧運對古希臘的詮釋也發生了轉變。當代奧運更傾向於強調奧運對和平的促進作用,並將其與古希臘奧運的「神聖休戰」聯繫起來,儘管歷史學家對此說法的真實性存疑。 現代奧運對古希臘文化的挪用、詮釋與轉化,是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的過程。它既是為了尋求歷史合法性和文化威望,也服務於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目的,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奧運自身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變。 參考書目: Otto J. Schantz, “La réception de la Grèce antique par le mouvement olympique moderne”, Revue d’histoire culturelle, 8 | 2024.